第(1/3)頁 第二十六章璉二爺上陣殺敵,槍玩的很溜啊! 劉成一聲令下,頓時響起一片噼里啪啦的聲音,升騰而起的白煙使得天空都暗了一些。 雨點般的子彈,洶涌的射向城頭,射入韃子的身體。 韃子的盾牌,都披上了一層牛皮, 尋常來說,遠距離擋住鳥銃的彈丸是沒問題的。 但是,這盾牌在米尼槍面前,根本就不夠看。 圓錐形的子彈,著力點更小,更容易穿透目標, 而良好的氣密性以及膛線,使得子彈的初速度是鳥銃的兩倍以上,擁有更為強大的動能。 城頭不斷地響起陣陣慘叫, 不斷有韃子被子彈擊中,幸運一些的當場死亡,倒霉一些的直接受到重創,然后在巨大的痛苦和恐懼中,流干最后一滴血死去。 如此兇猛的火力,韃子弓箭手別說還擊了,連頭都不敢抬起來。 他們只能躲在垛墻后茍延殘喘,求長生天保佑,不要被敵人的子彈擊中。 在火銃兵的掩護下,天承軍的步卒迅速接近城頭,開始攀登。 而與此同時,部分極為精銳的火銃兵則來到距離城頭不足百步的距離,繼續朝著城頭開火,壓制韃子弓箭手的還擊。 其余人則原地保持戒備,他們的水平不夠高, 如果繼續開火,很容易誤傷前方的同伴。 很快, 天承軍的步兵們登上城墻, 與城頭的韃子展開近距離廝殺。 米克爾已經管不來了那么多了,身為統帥,此時他只想把這些登上城頭的敵人趕下去,抄起手中的武器便加入了戰團。 “噗嗤!” 個天承軍戰士被米克爾砍死,但緊接著便有領完三個戰士注意到了這邊的情況,紛紛朝著米克爾撲過來,要為戰友報仇。 盡管米克爾是韃子中的猛將,但面對越來越多,悍不畏死撲過來的天承軍戰士他也漸漸支撐不住了。 對于韃子來說,這些敵兵一個個都身披重甲,即使用盡全力,如果角度不對,也難以破開甲胄。 天承軍的戰士想著反正有重甲防護,根本就不招架韃子的攻擊,分盡全力劈砍對他們來說,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御, 所以米克爾想要殺死一個天承軍戰士總要進行多番嘗試,很難做到一擊斃命,而且還要格擋對方的攻擊。 每殺一個敵兵,這些韃子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明狗,去死!” 在親衛們的配合下,韃子統帥米克爾又殺死了三個天承軍戰士,便累得一屁股坐在地上。 到現在為止,死在他手上的天承軍戰士只有不到二十人,但他已經耗盡了力氣。 放眼望去,此時的城頭上,已經密密麻麻的全是天承軍戰士了。 之前的炮擊,不但對士氣造成了巨大打擊,而且還毀壞了諸多的守城器械,根本無法擋住源源不斷涌上來的天承軍戰士。 現在的城頭上,只剩幾百個韃子還在頑強抵抗,還被分割成了十幾塊,抱團抵抗。 但在王陽大海般的天承軍面前,根本翻不起一絲浪花,不斷的有抱團抵抗的韃子被消滅。 “撤,快撤退!” 米克爾此時別無選擇,死守已經是不可能了。 現在他手下的六千大清軍,已經死傷過半,那些投靠的明軍,也死傷了四千多人了。 將天承軍的大旗插在了河間城的南城樓上,何龍派人回來稟報。 “元帥,我軍已經順利攻上城頭!” 賈璉點了點頭,對著李泰吩咐道:“你帶著麾下騎兵,封鎖其他三面道路,不能放跑任何一個韃子!” “末將遵命!” 言罷,李泰一聲呼喊,整個騎兵軍團迅速出動,向著其他三個城門涌去。 當米克爾帶著殘存的韃子,一路向著北門撤退時,天承軍的戰士窮追不舍,根本不給他們逃跑的機會。 此前在城頭上,他們還能抵抗一番。 現在所有人,包括米克爾在內,都失去了抵抗的勇氣。 這天承軍實力遠超他們的想象,根本不是普通明軍可以比擬的,也不是他們能夠戰勝的。 此刻他們想的只有逃命,逃離這個該死的地方。 然而,當他們打開城門,從北門竄出赫然發現有近萬騎兵擋在路上。 “殺啊,殺了這些明狗!” 此時的米克爾,已經徹底瘋狂了,或者可以說是癲狂。 帶著兩三百號騎兵,朝著天成軍的騎兵陣列沖去。 然而,米克爾的癲狂舉動,連一個浪花都沒翻起來,便被上萬天承軍騎兵淹沒。 “投降,我投降!” 原本還在城門外觀望的韃子兵,看到這一幕,二話不說扔掉武器,跪地投降。 “我也投降,別殺我!” “我們也投降!” 隨著最后一個韃子放棄抵抗,河間府城被天承軍收復。 整個過程用時不到半個時辰,達成了賈璉的速戰速決的要求。 其實,賈璉完全可以像攻打淮安城一樣,直接轟塌河間城的城墻,然后再進攻還能減少一些傷亡。 但那樣一來,不但要消耗很多彈藥,而且耗費更多的時間。 雖然天承軍庫存的火藥很多,炮彈也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但接下來還要面對韃子主力,省著點總是沒錯的。 不一會,何龍前來匯報:“元帥,戰損已經統計出來了!” “念!” “此戰,我軍陣亡九百八十五人,受傷一千一百三十二人,其中有兩百四十八人重傷!此戰收復河間府城,全殲六千韃子,以及歸順的韃子九千六百余人!” 聽到這些,賈璉點了點頭,戰損在他的預計范圍之內。 “傳令全軍,抓緊時間休息,一個時辰后出發,直撲保定!” 一個時辰后,大軍啟程。 賈璉繼續率領主力,前往一百五十里外的保定府城。 除了留下一千人防守河間府,照顧傷員,看押俘虜外,還分出兩支偏師,分別進攻西南的肅寧和東北方向的任丘,確保側翼安全。 傍晚時分,賈璉率領大軍主力抵達高陽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