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聽清楚了,但又不是十分清楚。 甚至如果沒有音樂基礎的兄弟很容易大意之下直接帶過,難以注意到這個亮點。 可它卻真實存在,并且不斷的對觀眾進行一種“微量”的信息輸入,摻雜在管樂之下那“架架架”的奇特音效,直接影響到聽眾的整體聽感。 拉森的腦海中,頓時便泛起了奇思妙想。 李文音可以這么處理,達成了確實很驚艷的效果......那么,自己以前是不是也忽視了更多的音色呢? 一定是有可以借鑒的地方! 于是,拉森仿佛回到了大學時上鑒賞課的時光,開始靜靜的繼續聆聽音樂,心神不自覺的在反復的樂段與變化的層次之中不斷的飄蕩。 ...... 而歌唱家與評論家,更加側重于看作品所傳達出來的人文元素。 描繪行星,怎么與人文接軌呢? 自然就是從每一個行星名字由來,去找神話故事,然后跟隨相應的神明,去將具象化了的“神權”抽象化,換成人文生活中的元素與片段。 從這個角度進行情感的傳達。 而這些歌唱家與評論家們,也在聽音樂的過程之中,去細細的思考著李文音想要表達的思想與哲學。 布里克時而眉頭微皺,時而雙眼放光,時而神情舒緩。 如果說,在很多人看來,這一套行星組曲,是描寫各個行星的特色,以及相應神明在人類社會中所體現到的事件........ 那么,在布里克的眼中,這首曲子,就是另一種感覺。 第一樂章便戰火燃燒,毀滅后的重生,讓布里克讀出了一個感覺。 “創世”!! 從第一樂章中,世界因戰爭而毀滅后,步入第二樂章,在經過愛與美的引導后,大自然開始重新自我修復,毀滅的世界重生。 旋即,另一批完全不同的人類再一次誕生,再一次發展。 也就是這第三樂章。 發展,繁榮。 布里克甚至忍不住去想。 如果這個行星組曲,換成另一種意象....... 完全可以四個樂章形成一個收尾!! 沒錯! 如果按照傳統的篇章來看,第四章完全就可以書寫變得無比繁榮的人類社會后,再一次因為欲望的膨脹導致戰爭爆發,隨后世界毀滅,陷入了一個套娃循環中。 樂章之中表達出強烈的反差,還能首尾呼應,引人深思。 但.......這很明顯是不可能的?。? 按照李文音的規劃,很明顯,后面會有更多行星登場。 那代表了各個神明的行星,不同的具象與意象.......那又該如何書寫? 布里克麻了。 如果按照李文音的布置....... 就很難去表達自己猜想之中的“輪回”之意了??! 已經賦予了天體音樂如此雄厚的人文,布里克覺得,李文音后面賦予的人文絕對不能少! 不然,整部套曲,就可以說得上是高開低走,成為“失敗品”了。 如果讓整部套曲畫龍點睛,一定要在最后幾個樂章中,表達出不同的人文思想走向!! 可是...... 布里克覺得,這就有點陷入自己的知識盲區了。 按照自己的想法,肯定就是經歷《毀滅》《新生》《發展》三個樂章后,在第四個樂章中,表達出《繁榮》的主題結束,或是玩一個對比與輪回閉環,在《繁榮》后重歸于《毀滅》! 可李文音很明顯不是這么想的。 ....... 到底該如何的開啟下一步呢? 想到這里,好奇的布里克忍不住瞥了一眼半空上的投影特效,繼續等待著演出的進行。 ....... 而瓦爾茲在意的確是別的地方。 身為指揮家的瓦爾茲,在意的是李文音的指揮功力! 看著臺上動作流暢,細微處理極佳,并且姿態優雅,充滿美感的李文音......瓦爾茲實在是不想再多么贊嘆了。 還記得...... 自己見李文音第一次指揮的時候,就是在前不久。 那時候的李文音,指揮上的能力,在瓦爾茲看來,雖然很不錯,但卻有些稚嫩。 在瓦爾茲看來,走入了職業的指揮之路后,一名指揮家的成長,有三個階段。 首先,就應該像李文音首次以指揮家身份露面的演出,《尼伯龍根》時那樣。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