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你說音樂的美在于形式而并非內容,那么為何同形式的曲子那么多,但真正脫穎而出的還是內容足夠優秀的呢?!” 布里克上來就直擊重點,直接問出了刁鉆的問題。 音樂所謂的“形式”其實是個很廣泛的概念。 音樂的形式,即是一種“科學的音樂架構”。 可以是不同的音樂風格,可以是各種音樂創作手法,可以是多變的音樂表達。 比如......可以是搖滾,可以是輕音樂。 也可以是三連音,裝飾音,或是八度,琶音。 也可以是通過唱法演奏呈現的不同風格,比如同一首歌可以用通俗,也可以用民族,同一首樂曲,用古典吉他是一個味道,用鋼琴又是另一個味道。 不少音樂家也不由得內心一凜,忍不住看向李文音,想要看李文音如何解答。 “一千個觀眾心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李文音笑了笑。 “即使是同樣的內容,觀眾們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音樂也是同理,每個人獨自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想要靠著音樂描繪的內容去共情,只能說明了音樂描繪的內容足夠優秀,但并不能證明音樂本身的美是能夠共情或是足夠優秀的!” “那我問個最簡單的問題吧!” 李文音反問布里克。 “比如同樣的內容,就拿我寫的小提琴超技練習曲來說吧,就比如最火的《鐘》!” “你是喜歡小提琴的,還是更喜歡鋼琴的呢?” 這一句話,頓時讓布里克一滯! 沒錯。 這個樂曲可以說是內容幾乎一樣。 模仿各色鐘聲交織的樂曲。 但小提琴與鋼琴版本,聽起來的旋律可以說是一樣,但無論是內在的作曲手法,技巧應用,以及樂器展現上........都完全不同!! 確實可以看作內容一樣但形式不一樣的樂曲。 李文音的問題就是在問布里克,同樣內容的不同表達,你喜歡哪一種? 只要布里克稍微有所偏愛,那么便能證明,布里克更愛的是“形式”! “這......” 布里克眉頭緊皺。 雖然之前對李文音有很深的偏見,但現在布里克對李文音的觀感卻極佳,甚至可以說是崇拜了。 但不代表會因為崇拜某位音樂人,就無腦的覺得偶像的話是正確的。 對于音樂,布里克也有自己的見解。 也正是因為如此,布里克才沒法像個杠精一樣脫口而出“我都喜歡”或者“我都不喜歡”來證明自己更愛的是內容。 到了這個層次的音樂家,在本職專業的工作上,肯定不會耍流氓的。 就像是之前布里克對李文音的批評一般,也都是建立在音樂基礎與其本身的理念上的。 “我承認,我確實更喜歡鋼琴版本的《鐘》。” 布里克皺了皺眉,旋即認真的說道。 “但我覺得,也是因為內容,因為我更喜歡鋼琴叮叮的音色,用這樣的音色去表達鐘在我看來就是最符合內容的形式,但我喜歡的肯定還是內容,我覺得,音樂形式只是輔助內容的存在,內容還是大于形式的!” “人類的思想才是最偉大的?!? 頓了頓,布里克說出了自己的結論。 “雖然我承認形式美也很重要,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內容,即是【藝術美】,生活才是第一性的,屬于社會學的范疇,因為藝術的誕生本身就是人為創作的?!? “不不不!” “人類的思想固然偉大,但相比宇宙真理,相比于自然來說,還是顯得那么渺小?!? “并且,人類的思想,本身就是源自于人類這個生物對于其他與自己不同的個體,乃至對于自然的探索,所發展而成的一種主觀?!? 兩人的辯論,頓時讓周圍的音樂家們心馳神往。 這不正是交流所存在的必要嗎? 在和諧的氣氛中各抒己見,理性的互相論證。 這是一種最良好的學術氛圍! 人類的發展,本身就來源于探索未知,但探索未知的過程中,也絕對會有所爭論。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