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在華山峰頂辦音樂會,自然不能演奏整套大型樂章。 新式的音樂會模式,在曲目選擇上也更為動態,更適合演奏一些節選,片段,小品。 這樣的方式,也能讓普通的觀眾們更容易接受。 隨著沉穩溫柔,卻不斷攀升的銅管樂奏響,觀眾們也看到了曲子的名字。 《自新大陸》第二樂章。 廣板的節奏,像是在抒情,飽含思念與眷戀。 聽到這樣的曲子,仿佛誦讀了朗費羅長詩里的一章———《森林中的葬禮》。 海華沙心愛的妻子明內哈哈在饑荒與瘟疫的雙重威脅下,奄奄一息,同思念中的遠方丈夫訣別。 那種動人的情感震撼,仿佛與這才剛開始演奏了一段旋律的樂章,表達的如出一轍。 木管的低音區合奏中,飽含的深情與眷戀。 略有些陰郁的和弦,將這種愁思表達的更為清晰。 作曲風格似乎發生了轉變!! 很多音樂家眉頭微微一皺,但聆聽片刻后,卻眼前一亮。 雖然與之前的樂章,都更為鐘愛管樂,但這一次的比重,給木管樂更加偏重了一些。 而且,與傳統的古典交響樂的那種單純的發展動機,有了一絲絲不一樣? 這一首交響樂的樂章選段......似乎更加的注重了旋律的優美! 尤其是這管弦樂法的使用,完全震碎了音樂家們的三觀!!! 如果說,之前《尼伯龍根》帶來的,是“繁瑣復雜”的極致....... 那么這一刻,非常有化繁為簡的感覺。 兩種完全不同卻各有特色的道路! 沒有《尼伯龍根》那種絢麗多彩的華麗,但卻多了一種大巧不工,渾然天成的感覺! 看似平平無奇的發展寫法,但卻內含深意。 每一種樂器完美的發揮其特性。 巴松,單簧管,雙簧管,英國管,長笛。 優美柔和的木管組樂器特性,淋漓盡致的展現在這思鄉曲之中。 這樣的曲子,讓卡爾隆德驚喜莫名! 擅長民族樂的他,自然很輕易的分辨出了這首曲子的風格。 就是民族樂派的典型! 隱隱之間,有捷克民間舞蹈音樂的特點,但非常含蓄,并不露骨。 通俗點來說...... 無形!但有神髓! 這就是卡爾隆德一直喜愛且鉆研許久的民族樂派!!! 千人心中自有千種解讀。 曲子含義的解釋,只有一句話。 漂泊在外的游子思鄉之情! 有些愁苦,有些凄涼,卻不乏希望與憧憬。 動人的旋律漂浮間,每個人都聽出了獨特的故事。 弦樂與管樂交相輝映,一唱一和,深情訴說著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千種思緒。 感人至深,令人忍不住眼含淚光。 這首來自于華山之上的絕美旋律,隨著云海飄蕩,仿佛想將來自故鄉的慰籍,敘述給遠方的游子一般。 整首曲子,在細節之中,都蘊含著或多或少的悲。 但哀而不傷,更多的還是希望。 心情激蕩間,卻不感覺到任何的負面情緒。 很多的音樂大師甚至產生了一個有些荒唐的想法。 李文音...... 在用各種不同的方式,給自己上課。 他在用音樂告訴自己,什么叫做音樂的力量,什么叫做藝術的共情!! 與《尼伯龍根》完全不同! 這首曲子,幾乎不需要任何的欣賞門檻。 只要你覺得好聽,只要你能從中感受到思鄉之意,感同身受,就可以說讀懂了這首曲子。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那種藝術帶來的神秘感與共情,不斷的在心中翻涌著。 偶然間,靈動起來的長笛,隨后愈發急促的弦樂,轟然而響的管樂,將內心涌動的情緒猛然爆發而出,旋即又歸于平靜。 當優美動人的主旋律再一次響起的時候,一種來自精神上的無盡滿足感潮水般襲來。 彈幕此刻都變得很少了。 所有人都在靜靜的欣賞,隨著音樂的情緒,暢游在精神世界的海洋中。 不經意間。 很多人瞬間愛上了這首曲子。 心中的感動蔓延,內心的體驗無比的滿足。 臺下的音樂家們,以一種朝圣的目光看向李文音。 這個年輕人,內心的情感世界,到底該多么豐富? 而他,也用音樂,將無比精彩的內心世界帶給了人們。 產生共情,豐富精神,這就是藝術家。 微微閉著眼睛,露出溫柔笑意的李文音,優雅的揮舞著指揮棒。 與樂團溝通著,與自然溝通著,也與每一個聽眾的內心溝通著。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