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臺下的人看著前方不遠處,座椅背后的小屏幕,屏幕中正放著《尼伯龍根》的海報,故事簡介,以及各個人物角色介紹的滾動條幅。 舞臺邊緣下方,是黑底紅字的字幕。 屆時,臺上臺下都會有字幕注解,無論是哪種觀看習慣的,都能第一時間看到歌詞翻譯的字幕。 而此時,對這部作品最為好奇的,自然就是阿登納與拉森?。? 拉森自然不用說,生長于北歐的他,幾乎可以說是聽著北歐神話長大的。 而阿登納,作為德國這么大塊的音樂家,對于藝術領域研究極高,曾經在研究中古德語的時候,就曾研究過這本英雄史詩《尼伯龍根之歌》! 音樂創作,尤其是大型管弦樂史詩音樂的創作,對創作者宗教,神話,哲學上的要求極高。 有了創作者,自然也就有了表演者。 表演者若對這些知識不夠了解,根本難以演繹的盡善盡美。 更何況,臺下的大佬們,有鑒賞家,有藝術指導家。 腦子里面這些邊緣知識的儲備量可是極佳! 如果李文音的這個作品,在藝術加工的風險中,有任何的失誤,甚至是任何觀念,都很容易被無限放大。 而如果僅僅是平淡的敘述神話故事? 那李文音的名聲就徹底毀了,充其量也就是個又臭又長的作品罷了。 想到這一層的阿登納與拉森,對視一眼。 有好奇,有興奮,也有些擔憂。 而臺下華國的官員與音樂從業者,也略有興趣的點著頭,好奇的等待李文音接下來的演出。 可以說,此時無論對李文音有什么看法,這個時候,全員都在支持李文音。 這可是華國青年一代的音樂之光,駕馭這樣其他民族文化的題材,又能做成什么樣? 李文音沒有說話,伸手這么一示意,眾人的目光便看向了側臺。 隨之上場的,是樂團的樂手們。 巨大的編制,多樣的樂器。 所有樂手全部就坐,李文音也從舞臺之上,來到了自己應該在的位置。 側臺的的指揮席??! 歌劇這種藝術形式,本身就是戲劇,詩歌,音樂,文學,舞美等一系列的綜合體。 轉換為歌劇藝術形式后,李文音第一次從臺上的c位,來到了燈光略顯昏暗的側臺。 李文音來到指揮席位上。 指揮臺上,豎立著一個小巧高挑的凳子。 說是凳子,不如說是靠板。 對觀眾們鞠了一躬后,在掌聲中,微微靠在靠板上,對著燈光師與特效師示意了一下后,全場的燈光便黯淡了下去。 觀眾們屏氣凝神,準備觀看。 黑暗的舞臺上,閃爍起了幽藍暗沉的燈光。 李文音輕輕揮動指揮棒,沉穩的長低音輕柔的響起,開啟了《尼伯龍根》之旅。 此時響起的,也正是序幕《萊茵的黃金》的序曲。 黑暗之中,似有水面的波光嶙峋在輕柔的閃耀。 神秘,幽邃。 似乎想要帶人來到這個北歐的神話時代。 輕輕的,銅管樂與巴松慢慢的輕柔遞進,許久不變的低音終于開始有了波瀾。 這樣的波瀾,似乎正是黎明前的萊茵河面慢慢波蕩的漣漪。 隨著銅管樂逐漸的明朗,幽藍色的水面,似乎開始泛起了金光。 小提琴的弦樂輕柔的加入,似乎帶來了生命的氣息。 太陽慢慢升起,投射在水面上。 這里,就是一切故事的開始。 萊茵河?。? 如夢似幻的開場!! 電腦特效投射在舞臺上,配合燈光,造就了這樣神奇的開場。 小提琴的音階,在銅管鋪底的配合下,僅僅是一個開場,就將在座的人心神牽住,難以脫離。 舞臺上的燈光,就仿佛是極光一般,鋪在水面上。 突然,水面似乎隨著小提琴的弦樂逐漸緩慢的上升,眾人仿佛來到了萊茵河的河底。 安靜而明朗。 弦樂沸騰的“自然的動機”涌現,而另一重“自然的動機”,以復調的手法糾纏在這里。 而小音符構建的“波浪的動機”,卻又逐漸與前兩個動機結合。 僅僅是一個開場,李文音細膩的曲子,就已經讓人感到眼前一亮。 河水青色與藍色交織。 陽光照射在河面,但隨著逐漸進入河底,卻變得愈發陰暗。 三道身影浮現。 吊威亞讓三名演員在半空中漂浮,配合背景的特效,仿佛是在水中游玩的三只美人魚。 這是萊茵河孕育出的三女神,萊茵的少女?。。? “嘩呀!這河水卷起的波瀾,將我們輕輕的搖來搖去!” 序曲過后,少女的動機響起。 兩名女高音,一名次女高音,飾演著三名萊茵少女。 沃格林德,韋爾貢德,弗洛斯希爾德! 萊茵的少女們歌頌者神圣的萊茵河水,在水中歡樂的嬉戲著。 她們,就是看守萊茵黃金的守護者?。? 姐妹們的對話中,萊茵少女的動機,萊茵黃金的動機。 掀開了故事的序幕!! 臺下的阿登納瞪大了雙眼! 隨著少女們歌唱出來,阿登納聽出來了。 這是德語,但又不是德語。 確切來說,這就是尼伯龍根之歌中,古德語的發音! 細! 這可太細了! 臺下的人露出了微笑。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