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回到寢室中,劉霖帶上筆記本電腦,抱著幾本書,便與同學一起來到了圖書館。 其實,很多時候,并不是寢室里不能學習不能寫論文,但之所以更多學霸選擇圖書館與自習室,關鍵要的是一個氣氛。 在寢室這種心理上充滿安全感,并且標簽主題是“休息”的地方,就很容易會產生惰性,這樣的惰性有時候連帶著會降低學習質量。 而在圖書館與教室的時候,因為安全感而帶來的惰性就會消散很多,并且,由于身邊的人也都在學習,基于從眾心理,哪怕不是很想學習......想要繼續待下去,也會翻開書本象征性的看幾眼。 打開電腦,劉霖開始對照曲譜,翻閱文獻,寫曲式分析的論文。 “唔......g調主和弦為共同和弦,但這里似乎是四個小節的調性游離,大量的半音降低了穩定感。” “好家伙,妙啊,沒有使用主題動機,但頻繁的離調與快速的和弦技巧碰撞出了新材料?” 劉霖在鍵盤上輕輕的敲打著。 時而皺緊眉頭,時而查閱資料,時而滿臉的臥槽。 “嗯?” 劉霖突然停住了敲擊鍵盤的雙手。 “變奏二的8-11小節?” “除了強拍的高聲部旋律以及二度的填充.......總感覺哪里不太對勁。” 一組一組的音符變作書面上的符號標記后,拿來寫論文,總感覺有點令人不爽。 劉霖似乎遇到了問題。 但越想越煩,越煩越想不出來。 查閱網絡上的文獻,似乎也寥寥無幾。 一種船新的論文課題,對于研究生來說......有好有壞。 好處就是......查重過的簡單。 畢竟寫的人少,稍微有點不一樣的思路,很容易驚艷他人。 查重上過的也會非常簡單。 但......能做參考的文獻也同樣非常少,大部分文獻仔細想來似乎也都是一個意思。 只不過,這曲子真的就只是很多文獻里研究的那樣嗎? 顯然不可能。 不然很多音樂人就不會研究了!! 這首曲子的意義非常之大。 縱觀整個小提琴界,《魔王》與《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這兩首曲子都是非常獨特的,獨特到這兩首曲子甚至可以專門劃分出一種新流派與作品風格。 完全不需要任何的伴奏! 一般來說,小提琴的演奏,都會以鋼琴,或是樂團來作伴奏。 協奏曲非常的多。 而這兩首,就非常的獨樹一幟! 不需要伴奏,自己給自己伴奏! 之所以可以不需要伴奏,正是因為李文音以巴赫的復調手法來用在小提琴上,在一把小提琴上嘗試構建了多個和聲聲部,使整個架構完整圓滿。 所以,小提琴的這種發展趨勢,頓時吸引了無數人去研究完善其基礎理論,研究這種獨特的作曲方式與創作思路,以便于讓整個小提琴演奏的業界整體進步。 “這里和常見的由低到高的分解和弦有些不一樣啊,這反而是高聲部旋律向下分解。” 劉霖皺著眉。 “非對稱的分解和弦?這樣的變奏手法會加大技術難度啊,李文音肯定不會因為難而難的,這種附點旋律線條的新素材倒是打破了傳統啊......這里面肯定還有別的門道!” 仔細的分析曲譜,劉霖愈發感覺有些荒唐。 怪不得有那么多人狂熱追捧李文音,又有那么多人積極否定他。 這人在創作上的確有點像是個瘋子。 敢于打破傳統陳規,但依舊不會越過框架與體系的底線。 就很妙!而且......很狂! “這變奏三里......二聲部八度變化模仿的復調織體,主題旋律做素材,八分音符這種分型節奏形態展現,采用三六度的音程結合,原來是為了使調性統一啊!!” “怪不得這里的模仿旋律發生了改變.....” 劉霖越研究便越覺得精妙。 這首曲子,幾乎可以說處處都充滿了一種......創新的感覺! 就好像同樣是玩積木,正常人搭積木都是搭個房子。 李文音偏就搭了個尼瑪等身高達? 雖然元素還是那么些元素,積木還是那么些積木。 但你這就有點涉及到了我知識盲區啊! 劉霖越往后看,卻越覺得腦子迷糊,晦澀萬分。 “我dnmd!” 半個多小后,劉霖終于堅持不住了。 不想繼續寫了。 這一個音符一個音符的摳,時不時的還得看看這個屬音是不是前方某音的還原。 或者是分析這么個半音表達的感情色彩...... 擦! 劉霖伸了個懶腰。 看了一眼日期與時間。 嗯......周天! 翻開手機,劃著通訊錄,點開了一個名字。 名字赫然就是【軍藝在讀博士--趙輝】 想了想,還是猶豫的打了一個電話。 “喂?老哥,忙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