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藝術成就? 音樂作品的藝術性。 而藝術品到底又是如何劃分? 這些概念非常的抽象,甚至是非常的主觀。 沒錯,藝術品,或者是否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極大! 因為,藝術品雖然也是藝術家勞動成果的結晶,作為特殊的商品流通在藝術市場。 也是具備基本商品的基本屬性,具有價值。 只不過,藝術品的價值體現在精神層面,而并非是物質層面,甚至并非是剛需。 所以,如果路邊一塊圓潤的鵝卵石滿足了你內心的世界,也可以說這是藝術品,名家費盡心血,幾十年勞作結晶的紫砂壺,書畫,陶瓷,若是你對這些沒有興趣,那也可以說,這些東西對你來說就是廢紙土塊,沒有任何價值。 影響藝術品評估的,實際上大體只有三種。 作者本身知名度,在自己領域內,達成的作品質量,以及這件物品的稀有程度,構成了本身原因。 而外部的原因,則是源自于歷史背景,文化傳承,藝術交流,審美心理,價值取向,經濟狀況,甚至是政策,市場需求,炒作等等因素所影響。 甚至與消費者的鑒賞水平也有很大的關系。 而最后,就是時間意義了。 當滿足了“藝術家”的勞動結晶這一條件后,影響藝術品價值判斷的,自然就是看流傳的年月是否久遠。 所以,這也是為什么會有很多人依靠商業營銷與炒作,用最煞筆的作品,美其名曰藝術品,來牟取暴利的原因。 藝術價值難以量化的情況下,網絡上出現這樣的言論與節奏,徐馨蕾一點都不覺得意外。 李文音絕大多數的作品,核心就只有兩個字。 炫技! 所以,李文音那些幾乎很難被練習完整的曲子......有時候確實容易被人難以接受。 兩極分化的趨勢實際上也在國內開始出現了苗頭。 哪怕是學術圈,也已經開始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就好像某些同輩,甚至是晚輩在某些技術上的成就高出了自己學習的能力范圍內,在驕傲的驅使下,人們極其容易通過否定他人來安慰自己! 至于這位網友所說的哲學思想,也更是難以讓人反駁! 就像是學術論文與雞湯的區別一樣。 側重點不同,但都可以稱為“文章”,去評估“價值!”。 只不過,藝術價值往往沒有那么嚴格的評定范圍,李文音的技巧...... 很難說是否有“藝術價值”! 有肯定是有的,而且很足。 但你要硬說過于炫技內容空洞,沒什么哲學思想,這似乎也沒什么錯。 畢竟...... 學術論文也沒必要寫雞湯......哪怕是心理學的論文也沒必要...... 所以,在藝術價值這方面,撕b一向是非常嚴重的。 卷! 就硬卷! 從一開始比到底誰更深刻,更哲學,更有美感,技術更加巧妙,開始變得比營銷,比炒作,比流量。 也導致了不少普通人對這方面的觀感開始越來越差,甚至似乎有不少網友經常把一句話掛在了嘴邊。 大師在流浪,小丑在殿堂? 直到后面甚至出現了小丑裝成大師扮小丑的套娃營銷。 誘導觀眾覺得這就是流浪的大師...... 如果按照知名度,熱度,流量來稱為“殿堂”的話......或許淡然名利的大師確實符合這個說法。 但殊不知,真正的大師,并不會流浪,小丑也很難進入殿堂,真正的殿堂......肯定不是什么流量。 在這樣的大趨勢下,不少觀眾開始失去了自主的判斷能力。 不是很精通的情況下......當真感覺這個說的有道理,那個說的好像也有道理。 所以,一旦接受了第一個設定,再看對面的說法,要么動搖,要么覺得你在狡辯。 網上抨擊李文音“藝術高度”的言論,支持者似乎也越來越多。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