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伊萬?是他?” 看到自己的對手后,米勒微微一愣。 “穩了!” 米勒對于伊萬的記憶,還是非常深刻的。 畢竟都是圈內頂尖的一批青年選手,誰還不認識誰呢? 更何況,伊萬與自己的孽緣,完全可以追溯到伊萬留學的時候。 俄派出身的伊萬,接受自己老師的建議,來到法比派的學院中交流學習。 在伊萬的老師看來,伊萬這種天賦的選手,音樂風格被鎖死的話那就太可惜了。 俄派的張力與大氣,如果能加入法比的細膩,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突破。 而另一方面,不說非要改變自身的風格,但多見見不同流派,也絕對是有益無害的。 米勒與伊萬第一次認識,也是在巴黎青年鋼琴比賽中認識的。 半決賽四進二的時候,出身燈塔的米勒,風格自成一派,畢竟,燈塔與大嚶的關系總是那么微妙的相似。 但還不完全相似,只相似一點點。 那時,自己彈自己最擅長的莫扎特。 而這個毛子,卻選擇了與自己風格相差最遠的肖邦。 當時,米勒一度認為,如果伊萬選擇演奏貝多芬的月光一二三,自己一定會失敗。 可惜伊萬覺得可以靠擅長的拿獎,但沒必要。 于是,在彈琴風格上比較富有感情與奔放的伊萬,選擇了憂郁柔美的肖邦。 俄派的風格配合肖邦....... emmmm 不說好不好的,就是感覺哪里不對勁。 就有點像是肖爺喝高了。 于是,那一次的比賽,米勒理所當然的擊敗了伊萬。 但那是第一次擊敗伊萬,也讓自己陷入了長久的失敗中。 ...... 伊萬在比賽里作大死的事情被他老師知道了。 但頭鐵的伊萬并沒有因此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反而愈發放飛自我。 反而是自己,越來越局限于每個偉大音樂家的固有印象,難以突破。 結果就是,之后連續參加了四場國際級別的音樂比賽,全被伊萬擊敗。 被打擊的體無完膚的米勒,也終于走出了局限性,對自己開始了新的突破。 突破的結果就是...... 接下來的三年內,與伊萬競技至少四次,毫無疑問,米勒獲得了完美的四連勝。 畢竟,伊萬更屬于那種神經刀的選手。 指不定什么時候就爆個種,也指不定什么時候一直拉垮。 “哼!伊萬!” 米勒眼中露出一絲不屑。 老手下敗將了! 這一次也不會例外?。? ...... 米勒對伊萬的意見很大。 如果說對于音樂的態度,兩人完全就是極端。 在米勒看來,什么流行音樂什么爵士藍調,都是假的,一碰就碎。 古典音樂才是最nb的。 但伊萬卻完全相反。 伊萬覺得,每個音樂都有可取之處,流行音樂中的一些處理方法,對于古典音樂的演奏也會很有提升。 所以,選擇去伯克利音樂學院的伊萬,讓米勒非常的鄙視。 術業是有專攻的。 伯克利音樂學院,就是靠著當時被認為是“難以登大雅之堂”的爵士樂起家的。 后來過渡到鄉村,藍調,搖滾等。 除了流行與古典的過渡爵士樂外,伯克利音樂更側重于流行音樂,而非傳統意義上的古典音樂。 在米勒看來,這就是一個非常愚蠢的決定! ...... 但偏偏是這么個不務正業,跑去流行音樂學院學習的古典鋼琴演奏家,曾經在比賽里把自己按在地上摩擦。 想起為了擊敗伊萬所付出的努力,米勒就越想越覺得氣氛!! 就好像你將人當非常重要的對手,但對方似乎對你不以為意,無論是輸贏,都對你視若無睹。 贏了仿佛無視你,輸了更是不以為然。 肯定會不爽。 而這樣的不爽,在李文音出來后,便愈發扭曲。 雖然兩人都沒有注意米勒,但米勒卻一直在關注李文音啊?。? 得知自己又一次遇到了老對手,而這個老對手偏偏和李文音搞到一起去,米勒非常的憤怒。 都是鋼琴演奏家?。? 憑什么我贏了你那么多次,你都不正眼看我,而李文音僅僅是寫了幾個曲子,就值得你這么狂熱?! 我到底比李文音差在哪了?! 對于曾經擊敗了你的我,你視若無睹。 但對于李文音,你居然這么熱情?! 米勒有一種被侮辱了的感覺! 要說毛熊這種生物,總是不會生活在燈塔下,這兩者似乎天生就犯沖。 “叮鈴鈴~” 米勒的手機響了。 “喂?!” “哼!”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