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當初,專門為編鐘譜曲的任務,便交給了李文音。 但畢竟,編鐘譜早已遺失無數,隨著近代華國傳統音樂體系的崩潰,大量文物的損毀,想要直接奏響古音無疑是極難的。 畢竟,華國的“旋宮轉調”,雖然與西方音樂的“大調小調”,“變調”,“離調”,聽上去似乎是一回事,但實際操作起來...... 就好比你是一個在西方做了無數年西餐的廚師,需要用華國傳統的食材調料與烹飪手法,去創造一個古代食譜,做出一道地道的華國菜。 有點難為人了! 畢竟,現代的音樂理論,都是基于西方古典音樂而來的。 何況,華國音樂就和華國菜的煎炒烹炸蒸燜煮一樣,就連旋宮轉調之中,都暗涵天地韻律,順旋,逆旋,左旋,右旋。 更何況,華國五音七聲十二律之上,以三種音階形態施加于六十調上,變化出了一百八十個不同稱謂的調。 更令人惡心的是,在華國古代的雅樂祭祀活動中,講究隨月用律,某月用某均,是有嚴苛的規矩! 例如現在的八月,即為南呂均! 南呂均,宮音的唱名即為A! 華國風無數可能性與無數種風格,便是基于這旋宮轉調而來! 而和聲的編排,更是需要以主織體,配以五聲主調的和聲,主題動機與潤飾中,雅樂與燕樂的音階需要區分,同宮與旋宮系統的轉掉更是要鉆研。 所以,在一些復雜的樂曲中,甚至是每一個小節,都可以看做一個旋宮。 正是因為其中復雜的樂理完全不遜色于西方的樂理,甚至因為體系的失傳,導致零散的知識更多更雜,難以統一,所以華國風的作曲編曲,難度程度max。 所以,若是沒有厚實的理論支持,并且為了迅速化,商業化,也必然會變得量產化。 好比大街小巷的華國風似乎定了論一般。 唱來唱去好像感覺都是一個樣子。 但偏偏有人喜歡講三古三新的框架,還定義了一個所謂的“古風”。 這樣編排下,很多的華而不實的古風音樂,表面上很有古韻,實際上細致分析,就是單調的民樂+假聲偽裝的戲腔+五聲音階,缺乏了立體感。 但實際上是五聲嗎? 并不是! 甚至調上的西方味道極為濃郁,只不過是在重音上強求了五聲。 亦或是光禿禿的五聲沒有任何的變調,旋律的走向僵硬且匱乏。 要么只是皮毛,要么只是披了一層皮毛。 反正聽起來就是那么一個味道。 而李文音接受了這個任務,必然不可能去像是寫華國風流行歌一樣去作曲。 畢竟,古風的涵蓋層面是相當之廣的! 搜翻了無數的曲譜后,李文音赫然發現,春秋戰國時期遺留下來的曲譜,那是幾乎沒有。 就算有,也都是殘缺的,很難有改編參考的價值。 還原古樂,自然是要根據當時的風俗,習慣,文化,與典籍記載的相關資料,根據古譜重編。 但古譜沒有......基本就等于無從下手。 不過,幸運的是,在敦煌的莫高窟中,倒是挖出了一些殘譜。 ---------------------- 隨著王學民教授的指揮,樂團蓄勢待發! 觀眾們頓時來了興趣。 來自于千年前的音樂,會是什么樣的? 民樂團也隨著曲目的變動,調整了一下坐姿與位置。 一圈奇形怪狀的樂器,圍繞著編鐘,時刻準備奏響。 “為什么還會有豎琴啊?!” 臺上有觀眾忍不住竊竊私語道。 “對啊,不是說華國的傳統民樂嗎?!怎么還會有豎琴?!” “豎琴難不成也是起源于華夏?!” “不可能!豎琴是起源于希臘神話的太陽神!” “不對勁,這玩意看上去像,好像還有不少不一樣,估計是一種近親?” “.......” 當然,不只是這些外國人,甚至國內的許多觀眾都在疑惑。 “這TM不是豎琴嗎?!” “好家伙,豎琴的頂上雕個雞頭就是華國的了?!” “這都是從哪挖出來的樂器?” 這些言論剛剛冒頭,一些醉心于傳統文化的人頓時坐不住了。 就像是你永遠不知道網絡的背后說這句話的,到底是不懂裝懂還是真大佬。 一名穿著唐裝的小老頭坐在電腦前,氣哼哼的用一指禪打出一個一個的字。 四周的家具擺放明顯頗為名貴。 身邊的兒子看老頭這樣,簡直是哭笑不得。 “豎琴個屁!這叫箜篌!” “哦哦!箜篌長這樣啊!” “臥槽,見識了!原來箜篌是豎琴的近親!” “確實有點關系,但關系不大,這玩意是東漢從古波斯傳來的,豎琴單排弦,箜篌雙排弦,豎琴共鳴區是三角形,而箜篌屬于梨形樂器!”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