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但對于音樂頻道自身來講,已經翻了幾倍。 這樣的宣傳力度并沒有人感覺到意外。 為了表演背后更重要的文化意義,博物館里那幾乎快成為文物的編鐘都被拉了過去。 華國的神仙大佬但凡只要在國外搞點大事,國內的言論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支持,僅有的少數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噴子,剛剛露面便被網友們的火力懟了回去。 -------------------- 英國的阿爾伯特音樂廳,在許許多多古典樂迷的心中,可以算得上是打卡圣地之一。 就算與維也納的金色大廳相比也僅在伯仲之間。 這些年來,無數的演奏家,音樂家,以登上阿爾伯特音樂廳的舞臺為榮。 可以說,能夠在這里演出,就算放到整個世界來看,都是最頂尖的大師! 但這么多年過去了,在這種等級音樂廳里演出的音樂家,年紀最小的,也都已經26歲了。 還是李文音的熟人,被譽為西方小提琴女皇的安吉公主! 別說華國了,就算是華裔音樂家,能登上這樣舞臺的人都屈指可數。 而李文音,不僅僅是華國首位能在阿爾伯特音樂廳舞臺上演出的音樂家,更是最年輕的音樂家。 年僅二十! 十七歲初露頭角,二十歲便已經站在了這樣頂級的舞臺上! 或許可以從任何角度來攻擊李文音,但對于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來說,唯獨無法攻擊他的作品。 一個人,硬生生的拔高了鋼琴與小提琴演奏技巧的天花板! 他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開創了更多的可能性! 晚上七點,轉播也開始運行。 許許多多的觀眾們都看到了圓形棚頂,華麗堂皇的阿爾伯特音樂大廳的正門。 隨著鏡頭的推移,可以看到,音樂廳里已經坐滿了人。 【臥槽!我沒看錯吧!那是切西婭女神?!】 【我靠?阿鄧你來音樂會做什么?你不應該去蹦迪的嗎?!】 有不少眼尖的網友們震驚的發現,不少眼熟的西方公眾人物出現在鏡頭中。 有知名的演員,紅的發紫的歌手,體育明星,富商,貴族,甚至有鼎鼎大名的科學家。 當然,是不是為了李文音來的,不得而知,但至少華國觀看轉播的人認為他是,那就是...... 后臺的李文音正在做著最后的準備。 本來,自己抱著友好交流的想法前來歐洲。 所以,在德國,致敬德國著名音樂家,舒伯特,貝多芬。 而來到了法國,選取的樂曲,也都是很配法國人民的浪漫。 意大利之行更不用說了,直接拿出來的就是《威尼斯狂歡節》。 本來,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到英國這里,要拿出的本該是《梁山伯與祝英臺》大型小提琴協奏曲。 畢竟,英國的本土有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 莎士比亞所著,《羅密歐與朱麗葉》! 作為華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在這里演奏《梁山伯與祝英臺》,無疑是最能受到共鳴的,也是一首最能示好的作品。 但現在,李文音只想掀桌。 友好? 我友好你個嗎耶! 甚至于本該出現在回國以后國慶相關活動的節目,被李文音掏了出來。 甚至產生了一系列繁瑣的變動,比如軍樂合唱團被迫營業,火速趕來。 左思右想,精挑細選。 最后確認的曲目,李文音自己都覺得自己好殘忍。 極其殘忍。 ..... 還有五分鐘,音樂會便會正式開始。 李文音不再與等下一起演出的一位位演奏家們說話,而是靜靜的等待了起來。 節目的音樂單,早就被李文音發送給了央視的負責人。 所以,在開場前的五分鐘,播放了一段時間的靜態節目單。 華國的觀眾們驚恐的發現了一件事。 正常音樂會里,但凡是華國的演出,作曲后面都是同一個名字。 但恐怖的不在于這里。 看看曲目類型,民族樂團,管弦樂團,甚至還有古琴曲? 眾所周知。 古典音樂作曲是極其嚴謹的,甚至每一種樂器,運用到的標記符號都完全不同。 就比如演唱譜的v,代表的是吸氣。 而小提琴譜的v,代表的是上弓起。 所以,想要寫什么樂器的譜子,你最起碼得先會彈。 彈得好不好另說,但肯定要會。 更何況還有民族音樂。 雖然華國的民族音樂高度的西化,用的也都是西方樂理,并且演奏西洋曲子也完全沒問題,但這畢竟是民族音樂。 音準一樣,但音色卻極其不同。 如果不以民族風格的曲子搭配,聽起來當真會很古怪,甚至是四不像。 更何況是古琴這種東西。 干脆就是宮商角徵羽的空弦音!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