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畢竟匈牙利曾經被稱作天主之盾,哪怕如今對于奧地利人深惡痛絕,民族感情逐漸親向大明,但他們的宗教意識依然強烈。 這絕對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夏志新在筆記本上默默記下了: “歸國后務必上奏圣上,于匈牙利辦工廠,使之為大明在歐羅巴之橋頭堡,第一要務乃改造其國民信仰,而改造國民信仰,第一要務在改造兒童。 余觀匈牙利窮弱,兒童饑瘦,不識文字。 其父母衣食不足以蓄,唯憑耶教麻痹精神。 要解決此弊疾,唯有一途,曰:‘社會化撫養’也!” · 中午時分,車隊終于抵達了目的地,布達佩斯大學。 布達佩斯大學也叫厄特沃什·羅蘭大學,是1635年由紅衣主教帕茨瑪尼·彼得建立的。 不過時至今日,叫這個名字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 相反,在某股神秘力量的推動下,校內師生正在請愿,希望將學校更名為“匈人大學”,或者“匈奴大學”。 這場博弈,無疑也是匈牙利親大明改革派與親天主教建制派斗爭白熱化的一個縮影。 目前來看,本身長期受到奧地利壓迫,受到西歐列強的反復背叛,匈牙利國內的匈奴民族主義熱潮就已經足夠高漲了。 歷史上,滿清和民國政府什么都沒干,而且在國際上反復丟人,匈牙利也依舊一度爆發過中華尋根的思潮,而如今大明明晃晃地猶如燈塔,這種思潮就更加一發而不可收拾了。 自帶干糧的匈奴-泛中華主義者本身就能和堅定的天主教狂熱分子打個五五開了。 再加上《大明匈奴文化研究協會》的一點點研究經費,《大明歐羅巴人權觀察委員會》的一點點人道主義援助,這場交鋒勝負的天平已經無限向著大明方向傾斜了。 以至于到夏志新來到布達佩斯大學的時候,校門口的紅衣大主教雕像已經被激進的反奧地利學生推到,頭顱也不翼而飛了。 而在校門上的校名,拉丁語universitas budapestinensis de rolando e?tv?s nominata,也被人用紅色的油漆涂掉,轉而以漢字歪歪扭扭地寫上了“匈奴大學”四個大字。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