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不過那只是站在大明的視角看待這個問題,在大清戰神、通遼可汗索特那索王爺的敘事之中,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臣索特那木彭蘇克頓首。 自臣領兵入關已有三月又余,臣親率軍屯于天津城外,暴明皇帝朱富貴率軍屯于天津城中。 一巷一隅,臣皆與明人血戰,寸土寸瓦,臣皆與明人據理力爭。 上賴祖宗保佑,圣母皇太后英明,下賴微臣赤膽忠心,三軍將士用命,暴明終于不堪臣勇,與臣立下城下之盟(分銷合同),割地(士紳太多太麻煩,讓出大半個天津)賠款(支付鮑魚的尾款),暴明皇帝朱富貴更如南宋小皇帝一般倉惶浮海逃遁。 只可惜,臣此番護駕心切,未攜水師而來,若臣那風雪戰艦在此,定叫富貴小兒如趙昺一般,叫陸秀夫背著跳海! 臣不得復祖宗榮光,嗚呼惜哉! 不過圣母皇太后請放心,臣將常駐天津,以為京師藩籬。若臣在,則明人寸步不得西進,大清江山將萬萬年,無憂矣!” 當杏貞在朝堂上,讓李蓮英當場朗誦索特那的奏折時,群臣全都跪倒在地,山呼萬歲。 其實他們其中不少人,不是不清楚這索王爺的軍功好像有點問題。 但沒有人會在這個節骨眼跳出來掃興的。 畢竟朱富貴終于走了,大清的京師危機終于解除了。 終于可以鳥照放,曲照聽,天下太平了。 “明人殘暴,天津為其荼毒,幸賴索王爺勇武克服復天津大部,且不辭辛勞,與此常駐威懾明人,拱衛京師。” 與鬼子六不對付的醇親王奕儇趁機上奏,曰,“但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圣母皇太后,不如下旨令索王爺仿效當年圍剿粵匪所設江南江北大營的故例,建立新的大營,以困明人,令其不斷失血,錢銀耗盡,糧草斷絕,久必自潰!” “好!” 慈禧一拍案,大悅道,“是該建個大營,那朱富貴著實可惡,咱們窮不死他!不過,這個大營應當叫什么?海河大營?清河大營?” 奕儇想了想,道:“回稟圣母皇太后,臣以為,索王爺乃是僧王之后,大清肱骨,其守衛京師,重要性遠超江南、江北兩營,故而規格當要茁跋,以臣之見,不如就叫……京東大營吧!” “好!” 慈禧點頭道,“便依醇親王所言,加封索特那太子太保,京東大營制統,節制京師防務。直隸總督曾國藩、盛京將軍瑞聯等,皆受其節制,欽此!” · 將索特那從關外移到關內,這其實也是清廷勛貴們的想法。 畢竟這大明不講武德,居然不是從江南攻過來的,而是從東北抄后路攻過來的。 最傻眼的還是早些年那些聽聞明人殺來,拼命走關系跑去伊犁將軍府、寧古塔將軍府的八旗子弟。 他們是悔得腸子都青了。 誰特么想得到,大明他娘地不去打北京,特娘地先來搞大東北和大西北啊! 伊犁將軍不用說了,老巢已經被胡人和沙俄端了。 不過這一任的伊犁將軍榮全還算是個硬骨頭,堅決不肯從胡,已經自殺殉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