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新津農墾區是一年兩季的。 3-4月播種,6-7月收獲。 7-8月播種,10月左右收獲。 因此,在七月份,大明農墾師再次打響了【墾荒備戰,保障糧倉】的大決戰。 新添水田3萬畝,旱田8萬畝,總耕種面積達到18萬畝,預計秋糧產值在夏糧的基礎上翻兩番。 與此同時,農墾師養豬1連、2連,還立下了軍令狀,要在今年冬天,將生豬月出欄頭數增加到2000頭。 對此,朱富貴陛下做出批示,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富貴豬1號、2號優秀的豬種優勢,進一步做好生豬飼養的防疫工作,確保滿足每個大明人一年消費豬肉20公斤的底線。 同時開發雞鴨家禽、近海捕撈、遠洋鯨魚研究作為肉食補充,保障百姓體質。 原本朱富貴給農墾師的要求是保障每個大明人每年能吃40公斤豬肉。 這與后世中國人每年吃58公斤肉的標準已經接近了。 不過隨著移民的增速,這一年初提出的標準最終還是沒有得到落實,40公斤的標準下降到了20公斤。 畢竟養豬這種東西,沒有經驗還真是玩不轉。 大明農墾師的戰士在老家有資格養豬的人就不多,豬倌養豬的方法更是相去甚遠,需要重新培訓。 不過隨著經驗積累,以及7月份玉米的大豐收,下半年養豬的事業就開始蒸蒸日上了。 反倒是因為短期內引進了不少的日本女性,這些吃慣了雞食的女人,胃口真是小的可以,根本吃不掉多少肥汪汪的豬肉。 其實也別說他們,朱富貴聽伊藤博文說,自己那個虎踞本州島西南的毛利老弟,以前的常規伙食就是一碗白米飯加一截腌蘿卜,有時候還會有兩條小魚干,這已經是非常奢侈的事情了。 自從下關加入到新津-下關-上海這一罪惡的三角貿易以來,那位毛利老弟已經能每餐吃三碗白米飯加兩個白菜餃子了,生活得到了質的提升。 …… 除了農業方面,大明的工礦業也獲得了很大的提升。 8月中旬,新泰金礦正式開始出產黃金,預計每年可以開采至少300公斤的黃金。 9月初,勝利油田被探明,已探明儲量超過8000萬噸,不過大明暫時沒有技術實力開采。 同樣是9月初,鳳濟鐵路貫通,兩年來大明工部積累下來的技術沉淀終于發揮了作用。 火車頭這種東西購買和運輸都極其困難,早在去年年底工部便已經立項自主研發。 而且一開始,此項目研發就規劃了三條技術路徑,分別是長管葉輪式蒸汽機、煤氣機/鍋駝機、柴油內燃機。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