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少年的爸爸也盯著陳俊,帶著些許忐忑。因為,他聽說過這位陳醫生,貌似診病挺厲害,就是有一點兒不好,到他這里的病人,據說往往小病會“弄”成大病。當然不是因為治療不當而拖延成大病,而是說,這位陳醫生醫術很高超,能看出隱藏在身體深處的大病,跟扁鵲一樣。 其實,這是好事,能早發現早治療嘛。但是,成為這樣的人選真的很倒霉啊。少年爸爸覺得,莫不是我兒子要成為這位陳醫生自媒體文章中的主角?那可真是太糟糕了! 果然,怕什么來什么,只聽陳俊道:“可能是鼻咽癌,你們要做好思想準備,一般鼻咽癌患者,首先就會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這個腫塊我摸了一下,感覺不是善類。我建議你們趕緊去耳鼻喉科做一個詳細的檢查,早發現早治療,不管怎樣都是好的。當然,如果不是的話,那就再好不過了!到時候,你們也不要怨我,說我故意嚇你們?!? “不怨,不怨。”少年爸爸有些慌了,少年媽媽也忐忑得一批,兩人連忙告辭,帶著孩子去耳鼻喉科掛專家門診。 到了耳鼻喉科,接診的醫生聽了他們的來意后,也摸了摸那個腫塊,這名醫生之前其實也遇到過不少類似的病例,當即就感覺到有些不妙,而且陳俊的名頭他也知道,既然是陳俊推薦過來的,那這個病他就得好好看一看,免得出現誤診了鬧笑話。 查體過后,就做了內鏡。在內窺鏡下,這名醫生果然在少年的鼻咽部發現了新生物。 醫生神色凝重,趕緊安排了一系列檢查,抽血、鼻咽CT、鼻咽部活檢等等,最終,病理組織化驗的結果證實了陳俊之前的判斷。真的是鼻咽癌。 準確地說,是“鼻咽非角化癌”,并且已經發生了淋巴結轉移,需要立即進行放射治療。 “我兒子這么小,怎么會得癌癥呢?”少年的父母如遭雷擊,少年也一臉懵逼。前幾天還好好的,咋會這樣? 那名專家醫生就給他們科普,什么叫鼻咽癌。 鼻咽癌是生長在鼻咽位置的鱗狀上皮來源的癌。人體的上消化呼吸道自上而下分為鼻咽、口咽、喉咽。鼻咽的位置很隱蔽,從人體外部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此鼻咽癌必須由專業醫生借助一定的檢查設備才能發現。再加上鼻咽癌的癥狀不典型,又不影響日程生活,很多患者往往不會第一時間就醫,非常容易漏診、誤診,一些患者確診時就已經是晚期。 不過,這名少年還好,因為遇到陳俊,發現得早,現在還有的治。相當于憑白撿了一條命。 “我曾經接診過一個患者,沒有你們這么幸運,他也是早就發現頸部淋巴結腫大了,就是頸部有腫塊,但是不痛不癢,所以沒放在心上,然后因為工作忙一直拖著沒看病,結果一年后檢查,已經是鼻咽癌晚期,太可惜了!你們孩子還有治愈的可能,放輕松!” 隨后,這名少年就被轉入省一醫放療科進行個體化的放射治療,這個與病魔搏斗的過程,會比較漫長。但因為發現早,總歸能看見希望。 少年的爸媽特地抽空來感謝了陳俊。消息傳開,急診科的同事們都頗為嗟吁。陳俊自然也很感慨,其實,他這次沒有動用系統,純粹是靠自己的診病能力。沒想到,一語成讖。 其實,因為人種和基因等原因,世界衛生組織 WHO 的報告稱,鼻咽癌的發病以黃種人發病率最高,全世界鼻咽癌發病人群中近80%的患者都在中國。它具有種族易感性和地域集中性的特點,作為我國最常見的頭頸部惡性腫瘤,在我國南方及東南沿海地區較為多發,其中因G省發病率最高,鼻咽癌又有“G癌”之稱。 而我國青少年發病率約在十萬到二十萬分之一,較為少見。據省一醫內部資料統計,以前門診中遇到的鼻咽癌患者,基本上都是年紀較大的,但是近些年二三十歲的也逐漸增多,估計和飲食習慣、生活環境、學習工作壓力、長期熬夜等都脫不了干系。 像之前那名少年,估計就是學習太緊張,常常熬夜等因素造成的。陳俊跟對方的父母溝通的時候,得知,少年父親是大學老師,少年母親是外企中層,兩人的學歷都比較高,因為家庭氛圍的關系,少年對自己各方面的要求也比較高,所以學習上很拼命,要不了多久就要迎來中考,所以他常常熬夜到零點才睡。 除了以上因素以及遺傳因素,鼻咽癌的誘因還與EB(皰疹)病毒感染、喜歡吃腌制食品密切相關。 目前早期鼻咽癌(1、2期)患者5年生存率已達到76%~90%,但晚期(3、4期)患者單純放療5年生存率僅為20%~50%。因此,早發現、早確診對提高鼻咽癌患者的治療效果,意義非凡。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