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他的設計風格多變,早期采用現代建筑風格中鋼筋水泥的骨架加上實用主義的構造,不過側重零星的古典點綴又讓他與建筑的折中主義掛上了鉤,自從他主持自己的建筑事務所開始,他的建筑明顯偏向當時的先鋒設計。 其實要是從建筑史的角度來說,鄔達克其實并不多么出色的建筑師,他在建筑理論界沒有留下什么痕跡,在建筑史上也沒什么地位,典型因事成人的建筑師而已,因為遠東地區沒什么代表性的大師。 放在今天就是水石,柏濤之類事務所的老板,啥風格都能做,做的還算不錯,但是也就僅此而已了,也就是進入新世紀夠上海要找自己的文化傳承才慢慢有名的。 后世好多營銷文把他和高迪相比,說什么鄔達克之于上海,就如同高迪之于巴塞羅那,這也就忽悠下不了解建筑史的外行而已,真正稍有了解的人聽了只會笑掉大牙;如果鄔達克真有這本事,何至于在上海混? 他離開上海后先去了瑞士,然后又去了美國,卻并沒有在這些地方留下什么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而且就算是他在上海所有項目加起來,也遠不能和高迪的圣家族大教堂相比。 不過一座建筑究竟有沒有價值,很多時候并不只是建筑師的事情,這些房子能夠保留下來百年之久,時間的浸潤和在這些建筑里所發生的歷史事件,就足以讓他留下的那些建筑成為經典。 從1918年到1947年,鄔達克在上海接手并建成的項目不下50個(單體建筑超過100幢),其中25個項目被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這一比例再次證明了鄔達克的實力,真正卓越的建筑大師,他們的作品絕不會只有這么低的比例,康的每一件作品幾乎都是經典,柯布西耶、密斯等人同樣如此,就算是以作品多而著稱的貝聿銘,卓越作品的比例也要比鄔達克高得多。 簡單地來講,貝聿銘、路易斯-康、柯布西耶等真正的建筑大師,他們的作品因建筑本身而被人銘記,至于鄔達克的話,他的作品被人銘記,更多地是因為曾經住在這些建筑里的人,這種差距是顯而易見的。 范斯沃斯別墅可不是因為范斯沃斯女士住在哪里而聞名,而是因為這是密斯的作品。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