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四件大事-《三國毀滅者》
第(2/3)頁
這是一次沒有皇帝、沒有三公、只有一名九卿(少府張楊)的朝會,參會人數只有可憐的二十幾人。
作為官職最高的車騎將軍,陳飛肩上的擔子非常沉重,好在有賈詡、郭嘉、徐庶三名智囊謀劃,陳紀也主動提供幫助,很快就梳理出當前的四大任務。
“第一,乃是擁立新帝,此事之前已有定論,由宣威將軍賈詡為主使,衛將軍董承、尚書令陳紀為副使,先行考核各地諸侯王,從中擇優即位。”
在討論了一陣子之后,陳飛頭腦清晰地逐一安排:
“第二,袁紹謀逆,罪不容誅,陳令君已經廣發檄文,號召州郡討賊,此事便不能耽擱。袁紹本有聲望,勢力強大,或許戰事會陷入持久,故而,緊鄰冀州的幾個郡國便需要謹慎挑選官員。河內郡剛剛新附,暫時以董昭代行郡守之職,再以徐晃升任破虜校尉,掌管河內軍事。”
他兌現了之前對徐晃的承諾,徐晃腦袋上的數字終于徹底爆了表。
“東郡同樣新附,又是最前沿的陣地,勢必面臨最大的壓力,征調橫野校尉王沖、都尉高順、典韋分兵鎮守,允許就地征兵,務必不要讓袁紹將兵鋒推進到黃河以南的地區。”
王沖(六千)和高順(兩千)原本都駐扎在濟陰郡,典韋(四千)則是駐扎在老家陳留,這三支部隊相加超過一萬兩千人,再加上東郡原有的兵馬,總人數超過兩萬,全都排列在黃河沿岸,就是向袁紹發出了開戰的信號!
而徐晃以本部兩千五百人,加上陳飛交給他的張楊五千精銳,以及河內剩余人馬,也能湊出一支接近萬人的大軍,與東郡的友軍遙相呼應,共同對冀州形成威懾。
陳飛又將剛剛從揚州返回的神機校尉原忠調至濟陰,從而構成了第二梯隊,分別是河南(楊志、陳到)、陳留(楊平)、濟陰(袁渙、原忠)、東平(陳群)、山陽(鄭凡)、魯國+泰山(張遼)、總兵力也超過了三萬。
至于第三梯隊,則包括了潁川(褚亮、耿強)、陳國(皇甫酈)、梁國(張超)、汝南(梁峰)、汝陰(朱皓)、沛國(舒邵)等郡國,后備兵力相對薄弱,但糧草的儲備卻相對充足,只要朱儁在揚州暫停戰火,黃河沿岸的前線就能夠獲得源源不斷的物資。
這就涉及到第三個問題。
陳飛稍稍停頓了一下:
“第三,如今已是七月中旬,臨近秋收,各地急需青壯年勞力收割糧食,故而暫時不宜大規模募兵,反而需要我軍按照往年慣例,以將領、官員率領士兵,幫助百姓搶收秋糧,待到八月下旬糧谷入倉之后,再行謀劃。而河北之事則以防守為主,暫不強行進攻。”
這大半年里,他的地盤擴張得有些太快:先是支援河南的饑荒,之后又接收了整個兗州,而曹操在退出兗州之前,幾乎將各地的糧倉席卷一空,導致他不得不從豫州調運了大批糧食,最后更是向揚州發動了多達五萬人的大規模戰爭,糧草的消耗十分驚人。如果此時再向冀州全面開戰,進入冬季之后,大部隊很有可能會陷入缺糧的困境!
他說得挺嚴肅,但賈詡反而笑了起來:
“說實話,豫州各縣的屯田成果,實在有些超乎想象,如果不是有這些糧食支撐,我只能建議你收縮兵力,放棄黃河以北的河內與東郡。”
陳飛頗為自得地一笑。
就算他什么都不懂,總還知道糧食對于一個政權的重要作用,所以每當占領新的郡縣之后,他都會第一時間掌握人口與耕地,并且大力安置流民,大范圍推行屯田,確保糧食供應。
所幸,潁川、汝南、陳國都是人口超過百萬的傳統農業大郡,再加上陳飛端掉了好幾個地頭蛇家族,收繳了數量可觀的錢糧和牲畜,才能夠勉強支撐如此大規模的四面擴張。
既然說到種地,陳飛隨口問了一句:
“說起來,河南各縣今年的屯田做得如何?”
河南尹楊原看了一眼坐在自己身后的屯田都尉任峻,后者拱手答到:
“稟君侯,去年洛陽周邊各縣均延誤了耕種,全靠潁川輸送糧食才渡過了寒冬,以至于夏收之時,只有東南中牟、新鄭、密、京、梁等縣略有所獲,官府所收田賦不過十萬余石。
自君侯恢復河南以后,任某奉命督導農事,各縣百姓紛紛恢復耕種,又安置流民五千余戶,屯于洛陽四周,粗略算來,河南一地,至少有良田兩百二十萬畝,按照尋常年份的收成計算,秋收之后,官府可以收繳糧谷一百萬石,足以供養朝廷目前的軍隊。”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许昌市|
洪泽县|
会宁县|
龙江县|
博客|
礼泉县|
宝丰县|
威宁|
耒阳市|
大石桥市|
长白|
濮阳县|
宝坻区|
金溪县|
仲巴县|
八宿县|
家居|
梨树县|
惠东县|
洪雅县|
南丹县|
大港区|
永城市|
元谋县|
东港市|
集贤县|
迁安市|
洱源县|
西华县|
岱山县|
安乡县|
望城县|
崇明县|
溧水县|
景宁|
大冶市|
苏尼特左旗|
应城市|
承德县|
景泰县|
松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