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麓川的呼吸(七)-《大明梟臣》
第(2/3)頁
第一部分,守備孟養城的部隊;第二部分,守備孟養城以北茵多基大湖以南村寨的部隊;第三部分,守備孟養城以東的南馬寨直到和平鎮的部隊;第四部分,守備其他地區防線的部隊。
理論上,全部的孟養城守備軍中,戰兵人數超過七千,民夫工匠等后勤人員的人員也在七千左右,合計總人數應該在一萬五千人左右。
但是眼下孟養城防線的實際維持人數顯然沒有這么多,造成這一點的原因也很簡單:損耗。
損耗分為兩種,首先自然是戰斗中的損耗。雖然孟養城一帶在幾個月的防御中并沒有發生像江頭城前線那樣上萬人規模的大型戰役,但是一兩千人規模的碰撞還是時有發生的。
如果把這個標準稍微降低一點,姜榆罔所指揮的南桑寨戰役就能勉強算是這種規模的戰斗,而莽古山防線原本只不過是一個百戶所負責的防線罷了,并不是多么重要的地方,同時還有一點,就是像莽古堡這種地方,在孟養城諸多防線中其實很多。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種較大規模的戰斗在孟養一帶發生其實不少,雖然一般情況下,可能情況比較接近莽古堡的狀態,由防御工事加上先進軍事素養的明軍處于優勢,無論是人數占優,還是以少勝多,都能夠戰勝麓川軍。
但是就算是這種很優的情況下,損耗也是不可避免的,不可避免地要產生傷亡。而孟養城諸防線卻又缺乏補員的手段,在前期可能還有一些來自南甸和隴川等地的援軍作為生力軍進行補員,但是隨著大軍的離開,和戰事的長時間持續,很快孟養城就無法從后方的南甸和隴川等地獲得援軍了。
僅剩下的補員手段是從后勤人員進行抽調人員進行強行的補員,彌補一些傷亡過大的軍隊,同時也是充場面充人數,主要作用是來振奮軍心,同時也是填充防線,保證對于麓川軍的防線組成。
這里如果要找出來一個例子的話,其實也可以用最初的莽古山防線作為示例。在姜榆罔穿越來到莽古山防線之前,莽古山防線曾經被麓川軍作為一個主要的進攻襲擾方向來對待,企圖控制整個莽古山的百姓來作為自己的兵員,進而占據莽古山以發動對孟養城的進攻。
而最初的莽古山在孟養城的指揮軍官這里卻并沒有在麓川軍那里那么高的地位,因為莽古山本身地形復雜,很多叢林處于未開化的狀態,在東南方向還和阿瓦勢力接壤,勢力混雜。
所以雖然莽古山與孟養城在地理方位上存在著頗強的關聯關系,也只是安排了一個百戶的部隊進行守備。當然了,孟養城并不是抱持著一個放棄莽古山的態度來布置軍力的,這個百戶的部隊其實是所屬千戶麾下作為主力攻堅的精銳,因為實在沒有足夠的人力進行防線布置,才派出這名百戶的軍隊駐守莽古山,企圖以質量來勝過數量,充分利用莽古山的地形來抵御麓川軍。
這個計劃不能說是不切實際的空談,畢竟姜榆罔在第一次抵御麓川軍的戰斗中就是依靠了莽古山守軍的單兵素質,雖然只有幾十個人,但是幾乎每個人都是最優秀的火銃使用者和近戰武士。
在姜榆罔的大膽戰術設計下,通過將麓川軍引入營地,借助營地的地形和火銃的改良技術,進行了一次成功的防守,并以此實現了莽古山防御的破局。
但是如果把注意的重點放在姜榆罔穿越之前,就能看出來在麓川軍的不斷襲擾下,明軍在防守上的嚴重傷亡與戰術失敗。
第一點是傷亡,范圍過大的防線,分散到防線每一點的人數很少,導致長時間的戰斗,人數上劣勢,狀態上疲憊,對敵人的來源也不清楚,幾乎是完全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乡县|
吴堡县|
定南县|
武乡县|
保定市|
峨眉山市|
南江县|
朝阳县|
疏勒县|
东乌|
灵川县|
淮安市|
烟台市|
普宁市|
突泉县|
东港市|
上饶县|
道孚县|
阿克陶县|
萝北县|
三亚市|
措勤县|
香港
|
绥化市|
神木县|
敦煌市|
临桂县|
丁青县|
凯里市|
浦江县|
吴江市|
密云县|
盐津县|
屏南县|
娄烦县|
中卫市|
萨迦县|
聊城市|
右玉县|
远安县|
涿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