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五十六章 興建莽古堡(上)-《大明梟臣》


    第(2/3)頁

    …………………………………

    因為隊伍中存在一些受傷的村民和明軍,再加上打贏了戰斗,大家的心情都比較放松,所以當這群民兵和明軍混雜的隊伍走回莽古山營地時,天色已經暗了下來。

    因為本來就是一個陰天,沒有了黃昏時分的余暉,大片的烏云帶著暗色大理石一般的紋路遮蓋住了天空,也正如暫居在莽古山營地的南桑寨村民們聽到寨子被燒毀了之后的心情。

    抱怨聲,嘆息聲,甚至是痛哭聲在營地響起,并且越來越響,像是一場盛大的葬禮一般。不過在姜榆罔看來,這也算是一個事實,一場火夜,埋葬了莽古山最后的麓川軍的同時,也的確上演了南桑寨的葬禮。

    有幾十年,可能更久的歷史的山寨毀于一旦,這是一件值得悲傷的事情,但是并不是全部,毀滅的背后就是希望。姜榆罔穿過亂哄哄的人群,走過一個個院落和臨時或非臨時的營帳,終于到了一處燈火通明的山洞里。

    山洞外面,是一排排半新或全新的熔爐,姜榆罔為盧崇提供了一些近現代的高爐設計方案,又交給了專研冶煉的許氏叔侄負責建造工作,具體的建造過程姜榆罔不清楚,但是從最新出產的火銃和刀具來看,冶煉的效果還是得到了顯著提升的。

    這種東西,姜榆罔自然不會和孟養城以及其他地方的明軍分享,先不考慮說技術壟斷被打破后可能會讓他失去來自未來的科技優勢,就算是放給其他的工匠去做,他們一方面不會像盧崇這些人一樣老實聽從衛所軍官的指示,另一方面也不見得會認真制作。

    總體上講,明軍工匠的待遇一直呈現的是一個下降的趨勢,越來越差的報酬,管理者越來越敷衍甚至惡劣的對待,以及各種差別待遇與遍及各個方面的歧視,都讓工匠的勞動生產積極性保持在一個很低的點,并不斷下降。

    這是中國古代受制于傳統農業社會的保守天性所導致的必然,因為不能有效改善生活,所以對工業,工藝與科學還是存在著嚴重的不敏感與忽視。

    舉個生活上的例子,改進了農業用的農具可以有效提高耕種的效率,但是由于沒有化肥的科技與相應的水利設施建設,蟲害的有無與氣候條件的變化可以完全把那些新式農具帶來的正面影響掩蓋,而因此,圍繞農具的一系列改進都顯得毫無作用,深遠地影響了發展的動力。

    再舉個軍事上的例子,到來后來嘉靖年間,鳥銃引入明朝之時,因為鳥銃的使用流程非常復雜,許多北方邊鎮的士兵在傳統軍制相對低下的管理效率下,就因為使用上的不方便而繼續使用所謂的“三眼神銃”,其實就是普通火銃的三倍簡單修改,在實際的設計效果上與鳥銃完全沒有可比性。

    但是因為廣大士兵所使用的都是這“三眼神銃”,也就沒有了對鳥銃的需求,最終導致根本不需要大量工匠參與到鳥銃的生產中來,工匠的地位進一步下降。

    就算到了明朝最危急的關頭,根據一些后世史學家的統計,在遼東戰場上所使用到的真正有用的鳥銃也只占所用火器的一小部分,絕大多數還是一些華而不實的火器。

    如名將戚繼光所言:“以上之外,有火磚、一窩蜂、地雷、千里炮、神槍等,百十名色,皆不切于守戰,故不備,今皆一切禁之。以節靡費,惟有子母炮,尚屬可用,未當終棄。”大量火器只是看上去威風,而實戰效果欠佳。

    而在明日朝鮮戰爭中,還暴露出來了一個問題:明軍的火器大多集中于火器部隊中,由火銃手或炮手負責,這也從一個角度反映了明軍的火器配備率不高,甚至隨著時間呈現下降趨勢。

    無論是對火器在工藝上沒有高的要求,還是對火器的產量需求不大,種種原因造成了明朝不但對工匠的需求量不斷降低,工匠的重要性也不斷下降,這直接導致的就是工匠地位的下降和待遇的苛刻,最終的結果是大量工匠的脫逃,從業者的大量減少,工業的產能降低。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靖市| 平顺县| 钦州市| 屏东市| 吐鲁番市| 互助| 长垣县| 扬中市| 潼关县| 上杭县| 中牟县| 桃园市| 遂宁市| 芮城县| 东兴市| 肥西县| 吴川市| 元阳县| 杭锦后旗| 云浮市| 长子县| 大洼县| 义乌市| 兴宁市| 文山县| 长岭县| 云和县| 嘉祥县| 绥阳县| 泽普县| 富民县| 永寿县| 留坝县| 京山县| 岳西县| 南昌市| 武川县| 米易县| 项城市| 明水县| 延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