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蘇落溫柔的道別,然后就關掉了直播。 一首民謠會有不同的意義,而且每一刻都會不同,這取決于誰在演奏和誰在聆聽。 要問這首歌什么水平? 在上一個時空里,諾貝爾文學獎的水平呀! 這首歌的歌詞于2016年10月13日作為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之一,一度引起全球轟動和無數的爭論。 大概沒人會想到諾貝爾文學獎居然會頒獎給一個唱歌的吧。 因此有人說,諾貝爾文學獎表面上是頒給鮑勃迪倫,實際背后卻是在肯定當時的民權運動。 他和著名民權領袖們交往甚密,不止一個黑人民權領袖贊揚過他,說他雖然是個白人,但卻唱出了黑人的心聲,《blowin'in the wind》早已成了反戰和民權運動的代言曲目。 所以諾貝爾文學獎頒獎給鮑勃迪倫,背后的邏輯和頒獎丘吉爾是一樣的,迪倫作為zz符號的影響力,足以彌補文學性的差距。 鮑勃·迪倫拿諾貝爾文學獎的爭議很多,但都無所謂了,毋庸置疑的是,這首歌是公認的米國民謠史上最重要的作品,由它開始,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很有意思的是,鮑勃·迪倫作品創作內涵一直都是受到肯定的,但他早期的好些作品都是藉由其他藝人的歌聲才成名的。 這首歌也是,鮑勃迪倫自己沒能把這首歌唱火,反而是由一個叫peter, paul & mary的三重唱團體翻唱后,直接干到全米排行的亞軍,才使得這首歌被全球人民熟知。 因此有很多人說,是鮑勃迪倫這位“民謠宗師”的問題,他的嗓音音色不夠討喜。 其實,雖然三重唱版本的和聲各種華麗各種美,但蘇落完全無感,個人還是更喜歡鮑勃的原版,無限傾向對那種。 歌曲是人類情感的一種藝術表達形式,那么一首歌的好壞與否不在于討喜與否,關鍵看其是否能真切表達出作者在這首歌中蘊含的感情。 鮑勃的嗓音充滿時間磨礪后沉淀下來的歲月滄桑感,而三重唱雖然就音樂旋律和演唱方式角度看,的確是華麗動人,奪人雙耳,但對于這首歌來說,樸實無華的鮑勃才最動人。 他的版本更有畫面感,仿佛能看見他在街邊,戴著牛仔帽,彈著吉他,吹著口琴,身后的天空中炮聲回響,他演奏著民歌《blowing in the wind》,訴說著世間的悲劇...... 這種畫面反差很強烈,從而使歌曲喚醒人們良知,倡導和平的主題更為深刻,也更容易勾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理智上的思考。 前世國內許多觀眾熟知這首歌,倒也和那個和聲超美的三重唱版本沒太大關系,許多人是因為電影《阿甘正傳》知道的這首歌。 在影片的結尾,小阿甘上了校車,獨自在椅子上陷入沉思,羽毛隨風而舞,沒有起點亦沒有終點,珍妮曾在舞臺上哼唱的歌曲再次響起:“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這一幕,不知道是多少影迷心中難以忘卻的經典畫面。 換了個時空,不一樣人和時間背景,未必能讓這首歌達到前世的高度,但經過漫長歲月篩選出來的經典歌曲,也不可能會差。 蘇落更多的是在想,是時候考慮一下,讓《阿甘正傳》的這一幕也成為這個時空里影迷心中的永恒經典了...... ......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