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軍樂節奏,歡快又激昂,全場都嗨了起來。 “哈哈!” “哈哈哈哈!” “太酷了!” “好歡快的歌曲!” 一段時候,蘇落瀟灑一甩手,音樂驟停,接著笑道:“是不是,很像軍歌?非常的有特點,不過若是我教她唱童謠的話,我想我會這么唱!” 緊接著蘇落再指揮起拍,不是對樂隊,而是阿德萊德聯系過來的德國兒童合唱團,人聲圣詠,配樂都不需要。 “我必須,要動身 動身離開小城鎮 離開城鎮 ......” 歌曲主旋律不變,歌詞也沒變,只是激昂的軍樂進行曲在天籟童聲圣詠中變得神圣莊嚴了起來,美得人心肝兒直顫。 花式亂秀,歌曲結束后,現場全場的口哨聲,德國的電視觀眾沸騰不已,真恨不得沖進電視去按住蘇落一頓么么噠以發泄他對咱們童謠“詆毀”之恨。 蘇落笑著繼續調侃道:“好的,如果說德國人民總能把的童謠唱成軍歌,那俄羅斯人民也總能把情歌唱成軍歌,現在,我們去俄羅斯看看。” “哈哈!” “哈哈哈哈哈!” 觀眾們大笑不已,為什么這樣?德國普魯士和俄羅斯民族,歐洲兩大戰斗民族嘛,都是心領神會的東西,觀眾們心中萬分期待,蘇落又會怎么用自己的歌曲去演繹俄羅斯風格的民歌呢? 那還需要怎么演繹?一首《喀秋莎》直接送上,唱不哭俄羅斯人算我輸! 濃郁的俄羅斯風情伴奏奏響,蘇落用俄羅斯語唯美女聲起唱: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 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 喀秋莎站在俊俏的岸上 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 唯美動聽得讓人心醉。 一段之后蘇落一招手,青歌賽選手全體起立,瞬間就變成氣勢磅礴、雄壯威武的大合唱! “啊這歌聲~姑娘的歌聲 跟著光明的太陽飛去把 去向遠方邊疆的戰士 把喀秋莎的問候傳達 ......” 前世世界最著名的俄國歌曲,最早是用詩人伊薩科夫斯基的一首抒情詩寫成的,原本寫出來的也就是一首情歌,卻因為前蘇聯的衛國戰爭和二戰時代背景,這首愛情歌曲竟在戰爭中得以流傳,在蘇維埃共和國聯盟中頓時掀起了一次愛國主義的熱潮 其原因就在于,這歌聲使美好的音樂和正義的戰爭相融合,這歌聲把姑娘的情愛和士兵們的英勇報國聯系在了一起,這飽含著少女純情的歌聲,使得抱著冰冷的武器、臥在寒冷的戰壕里的戰士們,在難熬的硝煙與寂寞中,心靈得到了情與愛的溫存和慰藉。 同時這首歌對中國人也有著特殊的時代意義,早期的兩國關系,還有中國50年代的音樂也都在向那個時候的老大哥學習,這首歌曲在上一個時空,就沒有中國人不會哼哼幾句的,超級無敵世界名曲。 不過在這里沒有,那怎么能行? 蘇落想想自己做《那年那兔那些事》的時候,《喀秋莎》都不能用,只能用這個時空里,用了同樣有著特殊意義的另一首歌,心里就有點小失落。 現在無需失落了,在上一個時空,當年的老大哥大白熊教我們唱《喀秋莎》,在這里,就由我來教大白熊唱《喀秋莎》! 全球觀眾都沉醉在美妙的歌聲中,俄羅斯人民更是不知道為何,歌中總感覺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讓人無比動容,甚至控制不住的潸然淚下......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