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不去理會外界的喧囂,蘇落繼續著他的粵語歌曲的時光之旅。 華語流行音樂領域出現過一種全球流行歌壇罕見的現象,那就是,一種大多數國民所聽不懂的方言成為了引領流行音樂趨勢的主流聲音。上世紀末最后的二十年時間里,在中國它真實地存在,并至今讓人津津樂道,這就是粵語歌曲。 粵語歌曲也是香江流行樂壇的代名詞,它見證了以流行音樂為代表的香江商業文化的興衰。 給好學的寶貝徒弟講故事,蘇落心情總會很愉悅。其實粵語流行歌曲要梳理起來,還真的挺麻煩的,粵語流行曲吸收了無數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流行樂元素,要一個個講,100萬字都說不完,但有一條絕對清晰的脈絡可以尋,這便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了。 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人只在惋惜我們的傳統文化如何如何的找不到出路,我們的傳統音樂如何的跟不上時代潮流。而事實上,早就有人做了正確的示范,就在廣東。 我們把粵語體系的戲曲歌壇單獨獨立開來,然后看下粵語體系三巨頭粵劇、粵曲、粵樂是如何發展的就明了了。 中國民間戲曲劇種太多了,算下大概有270多種,曾經的輝煌不需要多說,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人們的審美也在不斷的發生轉變,以前再受歡迎的藝術也必須不斷進化創新以適應時代的趨勢。 被譽為南國紅豆的粵劇源自南戲,舊稱“廣東大戲”或者“大戲”,流行于嶺南等粵人聚居地,廣東人從小到大耳濡目染就算不聽也會唱幾句。不過,其實粵劇一開始也并不是用粵語演唱的,具體的源頭歷史很難考證了,但是現在我們說的粵劇,其實真正成型不過一百多年而已。 辛亥革命后,粵劇發生了重大的變革,把原有的“十大行當”唱腔,逐漸歸并為大喉、平喉、子喉三大類。小生從原唱假嗓改為唱真嗓,創造了平喉唱腔,粵劇語言從使用‘舞臺官話’,改為使用廣州方言。好處很明顯,粵語擁有九聲六調,表現力比普通話更強幾分。 并且,重點來了,粵劇的基本調從E調漸降為C調,基本調降調了! 我們大家都知道,戲劇是很難唱的,沒有一點天賦外加個十年八年的功夫,唱不了,也唱不好。曲高和寡的戲劇和通俗流行PK,群眾接受度戲劇會直接被秒。 有人唱才能廣泛流傳,才能火啊,大家都唱不來,怎么一起愉快的玩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