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 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爹娘 我家就住在媽祖廟的后面 賣著香火的那家小雜貨店 ......” 華夏最風騷又發歌曲了,灣灣網友都發現,這幾天的更新速度很兇猛。 現在是一天一首新歌的節奏,首首都是從沒聽過的原創,到一個地方就當地名字寫一首歌,簡直是神一樣的存在。 《阿里山的姑娘》和《日月潭風光》正在瘋狂傳播著呢,新歌又來了。 他們到鹿港了,一首《鹿港小鎮》馬上就送上,80年代的搖滾風,帶著一種懷舊風。 點開,靜靜的聆聽。或許鹿港,想起它,現在就只剩懷舊的情感了。 鹿港其實并不小,它地處灣灣西海岸的中點,面向灣灣海峽,曾經港闊水深,由于位置優越,在清代后期形成一個繁榮的商業港口。與福建泉州對渡后,大量漢民逐漸涌入,商船云集,店鋪櫛比。至道光末年的六十多年,是老鹿港的“黃金歲月”。當時,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語,鹿港是僅次于臺南府的第二大文化中心,也是早期灣灣漢文化鼎盛發展的標桿。 只是,好景沒有延續,受戰爭影響,加上泥沙淤積日漸嚴重,鹿港最后終成廢港。49年后,灣灣北部變成發展重點,縱貫線鐵路也未經過,此后鹿港迅速沒落。居民四處打工謀生,通稱鹿僑。 鹿僑......這個名字聽著就莫名傷感。或許正是緣于這份沒落,意外保留下更多古建筑,舊城區也比一再改建其他大城市更完整。相較灣北的繁華,鹿港的純樸未有改變,漁村風貌及傳承下來的文化,凝聚成鹿僑心中淡淡的鄉愁。 因沒落,而形成的淡淡鄉愁。 入神著呢,旋律突然暴走,激烈了起來! “T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街道鹿港的漁村媽祖廟里燒香的人們! T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黃昏徘徊在文明里的人們! ......” 有點閱歷的人,才能聽的懂,這是直指當年灣灣的移民,開發山區造成的城市糜爛和對鄉村的破壞。時代不同了,現在聽起來,更多的是鄉愁。 “T北不是我想像的黃金天堂 都市里沒有當初我的夢想 廟里膜拜的人民依然虔誠 歲月掩不住爹娘淳樸的笑容 ......”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