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蘇聯也有自己的大縱深作戰理論,其實在戰術層面上和德國的閃電戰理論有著很多的相似點,從某種角度來講,完全可以看做是德軍閃電戰的俄羅斯加強版。 蘇聯本身就擁有當時的第三帝國完全無法企及的優良條件,她擁有廣闊的國土,龐大的人口以及難以計數的能源和礦產。 蘇聯紅軍從來不用擔心自己會缺少兵力和裝備,更不用為燃料和原材料而苦悶。蘇聯武器不會因為某個零件需要稀有金屬而放棄量產,更不用絞盡腦汁尋找替換材料,導致武器的品質下降。 龐大的人口基數帶給蘇聯幾乎無窮無盡的后備兵員,就像歷史上德軍所遭遇到的那樣,你消滅對方一個步兵師,后面就會冒出兩個出來,面對這種永無止境的拉鋸戰,即便是身經百戰的德軍老將都不得不感到悲觀。 蘇聯此時不但完成了工業化轉型,而且還形成了相當可觀的規模,她擁有足夠的勞動力和資源,可以在極短時間里就制造出一支鋼鐵大軍。 她是世界上極少數能夠做到自給自足的國家之一,漫長的邊境線也使其很難被徹底封鎖,即便是歐洲方向遭到德國的封堵,她依然可以在遠東地區找到突破口。 蘇聯具有的這些先天條件,加上德美等國的技術與經濟支持,使得她建立起了一支數量規模凌駕于任何一個歐洲國家之上的龐大紅軍,同時無論是技術還是戰術層面,都已經具有了同時代中等偏上的水準。 蘇聯武器在性能上已經接近甚至超越了部分歐洲主流國家,這在西班牙內戰中已經表現的很清楚,也就是蘇聯對西班牙內戰的介入,以及延伸至巴爾干半島的左翼浪潮,導致了整個歐洲都開始警惕起來自東方的威脅。 蘇聯紅軍的龐大規模,是實現大縱深作戰理論最重要的條件,說白了就是依靠幾乎無窮無盡的兵員,發起一場不斷向敵軍縱深推進的大規模閃電戰。 只不過德軍因為步兵和裝備部隊的數量有限,只能集中裝甲部隊發起一場點到為止的突襲,然后由步兵鞏固占領區域,圍殲和清掃被包圍的殘敵,雖然能夠順利突破敵軍的防線,但是裝甲部隊受限于戰斗時燃料和彈藥的消耗,很快就失去了繼續向縱深推進的能力。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