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不列顛人腦洞大,日耳曼人思路廣,縱觀二戰武器發展歷史,你會發現兩者其實都挺歡樂多的,全都非常非常喜歡亂攀科技樹,雖然有時候會歪打正著搞出些成果,但是更多的時候則是搞出一堆奇葩,英國佬腦洞大開研究死光,德國佬腦袋進水研究飛碟,三百噸的坦克、十萬噸的航母,科技樹完全不知道給點歪到哪里去了。 BF110就是一件日耳曼人腦洞開大后誕生的作品,從一開始就點歪了科技樹的產物。戰略戰斗機。。。。航空驅逐艦。。。。真虧得德國航空科技局還能為其編出了個轟炸驅逐機的專用名詞出來。不過無論是從其誕生所依據的戰略理論還是戰術定位乃至劃定其用途和制定性能指標,整個計劃從開始研發到誕生,全程高能,整個研發過程滿屏都是各個航空公司設計師的吐槽: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不可能。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空戰是直接、暴力、粗糙和血腥的,兩大交戰集團都是在無數敵我飛行員摔得扁扁的尸體上摸索出了一堆實用性的空戰戰術和理論。隨后在戰后的短暫繁榮時期出現了一堆“軍事理論家”和“戰爭技術科學家”,那個年代各種腦洞大爆發,一堆如同建立在高清晰3D腦補和科幻作品設定集基礎上的空戰理論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個個都號稱有著“堅實”的“科學數據”為基礎,隨隨便便就能引領整個空中力量發展的潮流。 蹲在暗處磨爪子的德國人當然不愿意甘居人后,暗自發展的技術裝備,訓練人員、儲備科技,同時也從未間斷過戰術和戰略層面上的研究,他們拼命的吸收著那些“先進理念”,糟糕的是,鑒定這些理念究竟是精華還是糟粕的人,名叫戈林。 德國人刻板的一根筋性格導致了,如果第一個節點點歪了。這群死心眼依然會順著歪路奮勇前進,如果撞上南墻,他們會想盡辦法在南墻上鉆一個洞出來,如果全身鉆不過去。那就切掉身體,不管是用爬的還是滾的,只要保證最終能夠觸到到終點就算完成了任務。 所以歷史上德國人哪怕把科技樹點歪成了什么樣,他基本上總能最終拿出一個至少看上去像是那么回事的成品來給你看。比如那個連名字都充滿了逗逼氣息的鼠式坦克,這群家伙在末日之前竟然還能搞出輛能開動的樣車出來。。。。卻不看看按照這東西的參數。等這東西開到諾曼底海灘的時候,怕是越南戰爭都已經打完了。 納粹德國的官僚們從不考慮過程,只要能夠達到他們心里滿意的結果,他們可以完全不計較其中會浪費多少人力和物力,走了多少彎路,耗費了多少時間,哪怕第二天這個結果就被束之高閣。 說起來,德國人搞出BF110的目的放到現在也不算什么奇葩,德國人想要的其實就是一架F18。一架雙發的、速度快、航程遠、火力兇猛、能夠空戰、能夠轟炸、能夠護航、能夠巡邏、能夠偵查,能爬能轉、可攻可受的萬能戰斗機。放在現代的科技基礎上這不算太突兀。而在二戰那個年代,這實在是有些超前過了頭了。 德國空軍把招標數據發給各航空制造公司的時候,梅塞施密特和福克沃爾夫各位巨頭實際上很想很想把招標書扔到戈林的臉上,什么叫轟炸驅逐機啊!這家伙要的哪里是重型戰斗機,根本就是一架能夠和單發戰斗機空戰纏斗的輕型高速轟炸機,這家伙的腦子里都是水嗎,那他喵就去折騰海軍啊,混蛋! 但是被德國空軍的訂單所誘惑,同時被戈胖子的權勢所威迫,腦洞既然已經開了。鑒于他們的職業道德,那就必須要想辦法去把他填上。如果做不到全部達標,那至少要達到其中一部分。 總算德國空軍方面想了半天也覺得這些要求實在是太不靠譜,最終的解決辦法是。砍掉轟炸功能,拿出去單獨招標,隨后搞出了高速轟炸機JU88。而戰斗機功能方面,專攻高速、航程和火力。道尼爾和亨舍爾因為專業不對口所以直接閃人了,福克沃爾夫有些沒搞清楚狀況,結果搞出的樣機竟然比He-111的個頭還要大。 于是最終梅塞施密特成功了。戈林滿足了,一架龐大的,雙座的,快速的,火力兇猛的,航程適中的,但是不知道該拿來干啥的重型戰斗機誕生了。不但誕生了,還竟然在短短三年時間內轟轟烈烈的連續造了三個型號六百多架,德國空軍還專門從戰斗機聯隊抽調優秀飛行員擔任這種新型飛機的駕駛員,并且為她專門設立了一種新的建制單位,驅逐機聯隊。 陽光明媚,英倫海峽上難得的舒爽天氣,不過對于一架BF110C4偵查機的駕駛員來說,這天氣實在是有些糟糕,因為像今天這種能見度,英國飛行員可以在五公里外就一眼看到他。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