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動工-《官場之風流人生》
第(3/3)頁
還沒有到約定時間,李社村的村主任宋曉軍跟其他兩名村干部騎自行車趕過來,路上不好走,褲腳管都是泥水。
宋曉軍是個魁梧漢子,從部隊轉業回家,從副支書做起,今年才選上村委會主任,今年三十歲剛出頭。
沈淮也是這兩天才跟李社村的人接觸,也不知道宋曉軍是什么脾氣,站在工地邊上,看著宋曉軍他們走過來,握了握手,直接說道:“李社村現在連一條像樣的砂石路都沒有,梅鶴公路、貨運碼頭將直接打開李社村跟外界聯系的口子,你們的工作也要加快……”
“這個我們知道,鎮上發文,我們這幾天都在連夜做村民工作,絕大多數村民都是愿意配合拆遷工作,不過補償安置的話,更希望能重新批宅基地建房……”宋曉軍說道。
國內官場,所謂的“官大一級壓死人”,指的是利益牽扯深的中上層集團,而到基層,上級的權威相對要弱得多。
像宋曉軍這些窮困村的村干部,拿工資都比不上外出打工掙的錢多,想撈錢也沒有機會,身家也清白;沈淮要是拿官帽子壓他,這些村干部脾氣性脾氣火爆的,說不定甩屁股就不干了。
基層工作難做就在這里。
“整個梅溪鎮都要重新規劃,鄉鎮及村干部也要有發展的眼光,”沈淮撿了一根樹枝,蹲泥地上,一橫一豎先畫出梅溪河跟渚江來,又畫出下梅公路跟將鋪建的梅鶴公路,指給宋曉軍跟其他兩名村干部看,“梅鶴公路兩邊將是新規劃后的工業區。在工業區往西到梅溪河東岸,將是新規劃后的居民區。從規劃中的工業區往西到梅溪河東岸,也就四平方公里。今天重新劃批宅基地,分散建房,過兩年能經濟發展起來搞住宅區建設,又要再拆遷,村民到時候會指著誰的脊梁骨?”
“沈書記,你說的這些道理,我們也都有想過,”宋曉軍說道,“不過,李社村窩在角落里,除了外出打工的年青人,留下來的村民大多數種地為生。修路建碼頭,長期是好的,但拆遷工作馬上就要展開,靠種地為生的村民生計馬上就成了問題。這也是工作最難做的地方。”
“你們擔心什么,我知道;我來找你們,就是為了談這個,”沈淮說道,“鎮上討論了一下,要解決拆遷農戶的后顧之憂,才能叫拆遷工作順利執行下去。現在提出三點建議:一是高中及中專學歷以上的,可以推薦到鋼廠當工人;二,我建議李社村要成立勞務公司,跟渚江建設、梅溪鋼鐵、紫蘿家紗以及鎮置業公司等進行勞務合作,消化更多的剩余勞動力;第三,國家正建立基本的社會保障體系,這次鎮上打算從土地補償款里專門拔出一部分來,為拆遷農戶建立一個養老基金賬戶……”
李社、蔡家橋兩村,總面積不過八千余畝,是梅溪鎮區往南發展的最后空間。
沈淮的雄心,是要把梅溪鋼鐵往千萬噸的超大型鋼企發展。不過九三年淮海省的鋼鐵總產量不過三百余萬噸,眼下顯然不是公布這個雄偉計劃的時機。
沈淮現在還只對外公布梅溪鋼鐵三年五十萬噸產能的發展計劃,包括貨運碼頭、發電站在內,從李社村征六百畝地,已經夠用了。
不過,要在渚江北岸建設數百萬噸級的電爐鋼基地,就要以工業地儲備的形式,將李社村的土地都征集過來,這是今后三五年間要逐步去做的事情。
不僅不能在李社村重新劃批宅基地安置拆遷農戶,村民集中居住區,甚至還要更西邊的蔡家橋征地建設,這樣才能跟規劃一致起來,不至于今年建了、過三五年再拆。就算浪費一點無所謂,但村民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
“鎮上討論過,后期會考慮將李社村跟蔡家橋合并成一個行政村,”沈淮跟宋曉軍吐露鎮政府對未來的建設規劃,“新規劃的居住區在西片,李社村民集中居住區建設,也將在蔡家橋村居委會附近劃出一塊整地來。這樣,鎮上只要沿梅溪河東岸往南建一條柏油路,就能讓李社跟蔡家橋同時跟鎮區相通……”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从江县|
武胜县|
凤台县|
佛坪县|
青河县|
江达县|
兰考县|
抚松县|
尼玛县|
东乌珠穆沁旗|
巴马|
密山市|
理塘县|
漯河市|
中江县|
太原市|
松溪县|
凤山县|
宣武区|
衡水市|
胶州市|
灵武市|
辽源市|
南汇区|
荆州市|
蒙山县|
嵩明县|
永清县|
若尔盖县|
思南县|
新和县|
万山特区|
宜黄县|
梨树县|
武胜县|
明水县|
鄂伦春自治旗|
灵丘县|
千阳县|
汕尾市|
莒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