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于是很快商議完,遼國的兵馬為十萬鐵騎,西夏卻是再絲毫耽誤不得,不然再耽誤一下遼國十萬鐵騎便都要殺到興慶府了。 李元昊也是干脆利索的直接領左廂軍,直撲賀蘭山北而去,同時自也沒忘吩咐‘保護’好趙治,尤其再見識到趙治的可怕之后。 西夏若有如此趙治一人,那將來西夏還又怕何人?一個趙治卻是就頂十個那張元了,不想那張元一計引來遼國十萬鐵騎壓境,趙治卻隨手一計便破了遼國的十萬鐵騎。 而李元昊同樣想不到遼國有不敗的可能,卻知道騎兵作戰不可能像步兵一般大量糧草隨運,卻基本都是輕裝簡行的,不可能帶太多的糧草。 那么如果按照趙治之計,先讓遼國十萬鐵騎深入賀蘭山中,再拖遼國十萬鐵騎的糧草,等最后遼國十萬鐵騎危困饑餓之時,又還哪來的力氣廝殺?十萬鐵騎便就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 但如果全殺掉,則必然被遼國從此記恨為大仇,如果全留在西夏,同樣會讓遼國一直盯著西夏,可要是獻俘給那大宋的話,這計卻也就太陰損了!讓遼國只能盯著大宋要人去,跟西夏卻就沒有關系了。 李元昊跟新小舅子沒藏訛龐想的角度自不同,心中想的卻是如何讓趙治為自己所用,趙治既然用如此陰招陰那大宋,那往后除了西夏又還能去哪里? 更尤其趙治還有主動投大宋宰相王延齢的前科,一個如此‘識時務’之人,身在西夏之下全力為自己效力自也沒什么可疑。 眼下禍水東引嫁禍大宋的一計,明顯就是向自己表忠心的,自己卻也要想個辦法好好拉攏一下才行,等敗了那遼國十萬鐵騎便封其個王,再賞賜一些美人。 于是當天李元昊剛殺了自己叔父一家,便領兵馬直接出興慶府,又留守西夏大臣野利任榮,卻也是野利皇后的遠親,以及太子寧令哥坐鎮西夏興慶府。 趙治卻記得,原本后世歷史記載,李元昊就是如此大敗了遼國的十萬鐵騎,那么這一次經自己口中說出,以李元昊的能力自也不可能出差錯,然后剩下就是在興慶府等著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