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朱平安頓時思索了起來,歷史上有沒有好的辦法...... 哦,我想起來了,棉甲!是棉甲!朱平安一捋歷史,第一個就想到了棉甲。 棉甲是元代開始出現的,當時只是少量棉甲,而且棉甲的質量也不高。不過,棉甲對火器有著比較不錯的緩沖防護性能,于是便開始走向歷史舞臺。 其實,現在嘉靖年間,大明有不少軍隊也裝備有棉甲,不過數量并不多。在隆慶年間才開始逐漸增多了起來,在崇禎年間,也就是明末清初時期,棉甲才開始大量普及,而在滿清年代,滿清早期繳獲了明軍的棉甲,然后就成了棉甲的忠實擁泵,經過多年發展改良演變,滿清將棉甲確定為制式裝備,形制也逐漸固定,分為身甲、前檔、甲袖、披膊、左檔等多個部分。清朝時期,清軍征戰準噶爾、討伐大小金川,棉甲都立下了赫赫戰功。 別聽棉甲就覺得簡陋掉檔次,其實論起防護力,棉甲的防護力比鐵甲還要出色,不僅是面對火器的防護力出色,面對冷兵器的防護力跟鐵甲比起來也不逞多讓。成熟的棉甲質量可以達到下雨不吸水,利刃砍不透,火槍射不穿! 而且,棉甲具有鐵甲拍馬也追不上的優點,第一,棉甲它暖和啊,穿著也舒服,對軍士的肢體活動限制也小的多;第二,棉甲它便宜啊,一套復合棉甲大約需要七八斤棉花,內襯鐵片,外用銅釘固定即可,成本比鐵甲低了好幾倍,重量上也比鐵甲輕了好幾倍,而且明朝現在各地都有種棉花,材料容易獲得;第三,棉甲維護簡單,皮實耐用,鐵甲則不然,天雨地濕,鐵甲易生繡,不耐用,臨淮侯水軍營地拉來的那幾車破爛不堪的甲胄就是例證。 另外,明朝末期,整個中國都會陷入到小冰河時期,天氣比往常寒冷,甚至廣東都下雪,明朝在北方用武作戰比較多,那里更冷,棉甲也更適應。 棉甲早一日普及,對于明朝邊軍也是一大利好,對于明朝也是一大利好。 棉甲成本低,一套鐵甲的成本可以制作四五套棉甲,這樣成本低了,披甲率就高了;披甲率高了,明軍的存活率就高了,戰場上的戰斗力也會提升不少。 要說棉甲的話,毫無疑問是后期的滿清年代的棉甲質量高,制作工藝也更實用更成熟。 所以,出來吧滿清棉甲!朱平安眼睛一亮,下定了決心。棉甲的成熟和普及,就從我浙軍開始吧!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