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徐海等人點了點頭,若是封疆大吏產(chǎn)生這種誤會的話,后果可想而知。 “平安以為之所以產(chǎn)生誤會,歸根結底源自于消息不通暢。”朱平安說道,“若是消息渠道通暢,若我靖南之事可以如實、及時上稟,想來也不至于產(chǎn)生此等誤會,累的諸位上差興師動眾,從京城跋涉至此。” “然也。”徐海等人點了點頭。 “從王大人聯(lián)合劉大人彈劾我,也可以看出些許端倪。王大人不必如此,平安并非怪你。王大人誤會了平安,為了靖南百姓,想要彈劾我,卻無快捷渠道,只能聯(lián)合給事中劉大人,通過給事中才得以上疏彈劾。我等基層官吏與民間最近,圣上卻難以聽到我等基層官吏的聲音......” 朱平安又故意舉了太平知縣的例子,再一次將他拉出來鞭打了一番。 太平知縣此刻面紅耳赤的快要燃燒了,腦袋不僅垂到桌子底下,甚至想在桌子底下找一個老鼠洞鉆進去了...... “另外,我在靖南界定高糧價,打破了慣例,確實容易產(chǎn)生誤會,尤其是初期,未見效果前,更是如此,王大人彈劾我也實屬正常。不過,王大人能看到,相比鄰縣其他知縣大人也應該能看到,緣何只有王大人敢于彈劾我呢?大約,他們心有顧慮,擔心被我報復吧,畢竟奏疏內容相對是公開的,很難瞞過我,而我又即將上任提刑按察使司僉事。” “也正是因為彈劾奏疏內容相對公開,王大人、劉大人聯(lián)合彈劾我后,一些欲致平安于死地的人,得知之后,一擁而上,輪番彈劾我,以至于驚動了圣上......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啊,現(xiàn)在想想后怕不已......幸賴圣上英明,諸位上差明察秋毫,平安才得以幸免。正如方才徐大人所言,如此也容易被一些有心人所利用,結黨營私,攻擊政敵。” ...... 沒有頭緒,不成熟......吾妄言之,姑妄聽之。 朱平安確實像他所說的那樣,啰里啰嗦的說了一大堆感慨,東一榔頭,西一棒槌。 徐海等人倒是覺的朱平安更真實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