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二寶見哥哥說得有勁,但自己插不上嘴,有點干著急。 “哥哥,什么是典故?” 二寶終于是插上一句嘴了。 “就是古書上的有過的故事或者詩詞字句就叫典故?!? 大寶耐心解釋。 二寶煞有介事地點了點頭,其實壓根沒聽懂。 不過只要是插上話了,那就有了參與感就行了。 大寶則是繼續解惑:“這個易水寒士應該是出于《易水哥》,荊軻去刺秦王,太子丹在易水邊為他餞行。 高漸離擊筑,荊軻和歌所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荊軻是誰,秦王又是誰,他們有仇嗎,為什么荊軻要去刺他?” 二寶又問。 這話說來就長了,大寶搖搖頭,“這個不細說了,太長,以后再說,現在只是說這個名字的來由?!? 寧染其實也知道這個名子大概是出自那句詞,畢竟還是很有名的。 但由這么小的兒子說出來,寧染還是感覺很驕傲。 “所以這應該不是一個東瀛人的名字,而是一個華夏人的名號?” 寧染問兒子。 大寶點頭,“是的,應該是這樣,易水寒士不是一個人名,是一個人隨便取的號,沒準是個網上的昵稱也不一定?!? 寧染非常贊同,媽媽那個年齡的時候,也已經有互聯網了,就算是沒有互聯網,以前有文化的人發表文章什么的,也會取個筆名。 易水寒士,有可能就是個筆名。 那就麻煩了,除非這個人是個有名的文人,不然不好查。 不過有了這條線索,總的來說找到的成功率就更高了一些。 “媽咪,我們要找到這個人對嗎?” 大寶又問。 兒子簡直是太懂事,寧染點頭:“是的。” “我覺得爹地可以幫你找到這個人?!? “你對爹地那么有自信?” “那當然,爹地能辦到很多人辦不到的事。 我先在網上搜一下,還有沒有這方面的線索。” 大寶說。 于是寧染把電腦交給兒子,讓他去弄。 弄了半天,大寶說網上沒有這個名字的線索,找不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