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1941年5月10日,周林在周家島見到了楊坤。 原計劃楊坤是同周林一起來南洋的,但是怕日本人懷疑,楊坤便在一個月后,才動身前往南洋。 見到了楊坤后,周林才知道,重慶給他的任務不是護送物資,而是護送一批回國參加抗戰的南洋“南僑機工”。 原來,抗戰爆發后,日軍侵略沿海城市,國民政府集中了陸軍精銳于明珠與敵展開了激烈戰斗,明珠是當時中國的重要工商業城市--經濟重鎮。 由于日軍的侵略,沿海的大量工商業工廠和銀行等,紛紛從沿海遷往內地,中國守軍的殊死抵抗,為這些工商業工廠和銀行的搬遷爭取了一定的時間。 其中大批工廠就遷到了云南昆明,由于地處大西南,昆明就成為了抗戰的大后方。 當時在昆明重建的工廠就有幾十家之多,主要從事鋼鐵和軍工產業,都是重要的工業。 工廠在搬遷,伴隨工商業工廠等一同遷徙的還有大量的人員,西南地區人口猛增。 中國的軍工生產能力比較落后,只能制造一些良好的輕型武器,像飛機和坦克、卡車等重型裝備,則依靠外界援助或者對外購買。 需要購進的,還有生產原料和遷徙人員的日常生活用品。 但是,中國的沿海重要港口基本都已失陷,而西北公路和滇越鐵路也由于國際局勢的變化,先后斷絕。 國民政府考慮了可能出現的上述危機,于1938年年底修建了一條從昆明至緬甸的公路,公路和緬甸的中央鐵路連接,直通緬甸的仰光港,這就是滇緬公路。 本來公路是為了搶運國際援助和國外購買的物資而緊急修建的。但是在公路竣工后,公路就成為了中國和外界聯系的重要公路,不僅要負責搶運軍事物資還要運輸工業生產原料和大后方人民的生活物品。 國民政府成立了“西南運輸處“負責相關運輸事務。 而運輸處成立以后的第一要務便是大量地招募和訓練司機,于是,大量的司機被政府派遣至緬甸仰光接車,將國外援助和購買的汽車、卡車等組裝完成,并且載上物資,駛回西南大后方。 有了汽車,滇緬公路才能發揮作用,從1939年至1941年的兩年期間,滇緬公路一共搶運回國一萬多輛汽車。 當汽車有了保障的情況下,司機嚴重匱乏的情況便出現了,這時旅居海外的華僑向祖國伸出了救援之手。 東南亞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在得知祖國需要大量汽車司機和修理人員之后,發出了“南僑總會第六號公告“,號召華僑中的年輕司機和技工回國參加抗戰,與國家一同戰斗。 通告馬上得到了響應,眾多愛國華僑踴躍報名,有的甚至放棄了現在的優越條件。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