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李幼斌把李云龍這個角色演得太活了,似乎李云龍就應(yīng)該是那樣的。看過原著的都知道,李幼斌老師的表演,是絕對符合角色的,而且還有所超越,賦予了角色靈魂。可以說,除了道具簡陋、群演不多之外,那一部《亮劍》幾乎無可挑剔。 這么說吧,這世界上有兩種演員,一種是演什么像什么,一種是演什么都是他自己。 這兩種演員沒有高低之分,只有契合角色之分。 前一種演員的代表有李幼斌老師,李雪健老師,還有很多香江的配角;后一種演員的代表是陳道明老師,嗯,還有黃曉明,謝霆鋒之類的。不能說前一種就好,后一種就不好,主要是看契不契合角色。人家黃教主也有《大漢天子》,《中國合伙人》之類的代表作的,謝霆鋒嘛,也有《線人》、《十月圍城》之類的代表作不是?所以說,挑選演員也很重要。 高三學(xué)生怎么演? 方既明覺得本色出演就好了。 “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在這個美麗的校園里,我是否有可能認(rèn)識每一個同學(xué),每一位老師,是否有可能聞過每一朵花香,拂過每一片樹葉,在每一個角落,留下自己的印跡,你們也曾這樣想過嗎?人們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看向自己身邊的伙伴吧,這是經(jīng)歷了多少輪回,才能夠換來與身邊的人相識、相知、相熟,可是人與人的軌跡,卻偏偏是像受了捉弄,既然有交錯匯聚的美好時光,也必然有分道揚鑣的無奈情節(jié),而我最想感嘆的,是那些永不相交的平行線,就像我和素未謀面的你們,我們明明相隔不遠(yuǎn),一同經(jīng)歷每一天的日出日落,呼吸同一片天空下的空氣,甚至可能在同一個食堂窗口打過飯,我卻沒有見過你,我們,還會有相遇的可能嗎?” 這是方既明的臺詞考試文字,看似高三學(xué)生的內(nèi)心獨白。 方既明用一種緬懷的語氣,似乎真的看到了即將離別的校園,把這段話娓娓道來。當(dāng)然,這里也用了技巧,讓這段話烘托得更加煽情。 沒人注意到,考官們用一種欣賞的眼光高看著方既明,似乎是在欣賞著一件璞玉一樣。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這些年來藝考生逐漸增加,可臺詞過關(guān)的沒幾個人,方既明已經(jīng)將將達(dá)到了考官們內(nèi)心的水準(zhǔn)罷了。換句話說,方既明雖然比旁的考生好一點,但不多。考官心想,可能是因為都是高三學(xué)子的緣故,所以能更好的融入角色罷了。 很快,方既明念完了,輪到下一位同學(xué)。 剛剛退回等待區(qū),那個先考完的哥們低聲說道:“哇靠,哥們你的運氣也太好了吧,居然抽到這種題目。”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