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1011、1012節 原來是她-《葬元》


    第(1/3)頁

    村正孫永達給趙慶倒了一杯茶,請他在公所室上座,說道:“武長官人家在古松莊,距離村公所尚有五里,這大雪難行,下官的馬就借與你騎。”

    武長官人,是對大唐武士階層的尊稱。村之下,分為若干莊,但不設官吏。

    雖然本村有七八個莊子,八百多人口,但孫永達幾年村正當下來,當然每個莊子,每戶人家都熟悉。

    金灣村只出了一個武士,就是眼前的趙慶。

    孫永達當然知道,趙慶的家在哪個莊子。

    “謝村正官人。今日封衙,村公所也要關門了,村正官人也要騎馬回家,兄弟心領了。”趙慶拒絕道。

    “為何不在縣中借馬?以武長官人的身份,縣衙必然會借的?!眲⒆訆^說道。

    趙慶苦笑:“縣衙沒有馬了,就是馬車也沒了。眼下年關,馬匹馬車緊張的很,騾子都沒有。在縣城驛站下車,只能走著回鄉,哈哈!”

    趙慶的軍職是火器兵都頭。所謂都頭,乃是統帶五十兵馬的小軍官。所以趙慶不但是武士,還是校尉軍銜。

    但因為村正入伍比他早,所以就算他地位比對方高,也要禮讓三分。

    趙慶入伍六年,是在軍中考中大唐陸師學堂,兩年后畢業,才授予校尉軍銜,當都頭已經兩年了,而且還是在長安禁軍系統任職,因為立了丙等戰功,敘功很快就要升為隊正了,提都尉軍銜了,連升兩級。

    等回到長安,新的任命就能下來。

    按照制度,只要到了隊正級別的禁軍武官,就能在長安分到一套居所,將家人接來同住。

    他這次回來,就是接父母的。

    “武長官人來村公所,是開具回鄉文書吧。”村正從公案抽屜里取出一方木制小印簽,上面是小小的六個字:吳縣滸墅金灣。

    唐軍將士回鄉探親,除了要在縣衙開具返鄉文書,還必須要去村公所開具返鄉文書,要由村公所蓋印簽字,證明該員某年某月某日的確回鄉探親了。

    “正是如此。”趙慶笑道,“還請村正官人開具返鄉文書。”

    “武長官人稍待,下官這便辦理。請出示告身憑據?!睂O永達說道。

    趙慶從懷中掏出軍職證件,卻是一本小小的魚皮冊子,上面記載著他的姓名,年紀,籍貫,入伍日期,所在營伍,軍職軍銜,相貌特征等等。

    上面還蓋著兩個印章。一個兵部印章,一個是旅部印章。

    身為退役唐軍的孫永達很熟悉這個告身,他一入手就知道東西是真的,打開一看,相貌描述也對的上。

    當下村正官人拿出一頁公函,用拙劣的書法寫下:“今日有長安禁軍火器左營右旅中聯中隊中都都頭趙慶,回本村探親,特此證明。洪武六年臘月二十八酉時。金灣村公所?!?

    寫完之后,村正用印,簽下“孫永達”三字。然后吹吹墨跡,小心的遞給趙慶,“武長官人請收訖?!?

    他的字雖然寫的不好,可辦事速度很快,干脆利落,又不失細心,顯示出退役唐軍的干練之風。

    “謝過村正官人。”趙慶接過來收好,“兄弟這次回鄉,看見鄉中變化不小啊。馬路從縣城一直修到鄉中,蓄水塘也變成了大水庫,鄉親們的日子也好多了不少?!?

    孫永達笑道,“可不是么?村中老人都說,就是當年前宋光景好的時候,也沒有眼下圣天子在位來的好過。”

    “這百姓日子好過還不止,就是這鄉中人心,也清正肅然了不少。百姓們沒有再溺殺女嬰的,沒有橫行鄉里的,更沒有山匪水盜了。我管著一村之政,可從未有人給我送禮行賄,也無人敢向鄉正縣令行賄,這天下教化,可謂大變啊?!?

    能不大變么?行賄可是害官罪,可是失貞叛道、降籍為奴的罪名。誰敢向官員教師送禮,一旦被軍報查實,就徹底完了。而得利的卻是舉報者。

    至于受賄,同樣是失貞叛道,不但官職不保,就是一等國民的身份也要被剝奪。同僚舉報你,卻立刻能以衛道鋤奸的功勞升官。

    御史臺和大安府,州牧府,警部等衙門的銅簋,設到了縣一級??な匮瞄T的銅簋,設到了鄉一級??h衙的銅簋設到村一級。

    誰敢造次?

    唐廷用天下人的耳目,以利益為動力,通過天道教的理教道德,設下綿密到極點的全民監察體系。

    絕大多數叛道違反行為,無論是行賄受賄,還是以權謀私、貪污瀆職、打擊報復、超額納妾、不孝不義、坑蒙拐騙、通奸不貞、溺殺女嬰、吃絕戶、賭博等都很難隱瞞。

    當然,投遞銅簋必須有充分的理由,寫下相關的依據,不能信口雌黃的捏造。

    每天,光是處理各種銅簋的人,整個大唐就需要動用數千人手。于是,大唐官員的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處理銅簋。

    倘若通過銅簋舉報查實了案件,不但舉報者有獎勵,經手的官員也有獎勵。

    相反,如果是冤案,那就要受到懲罰。

    這使得,大唐官員的在編數量,比所有朝代都要多。但是,大唐的官員俸祿開支占比卻不高。

    為何?

    因為歷朝歷代的官員數量雖然不多,可那是沒有計算吃官糧的廣大吏員。吏員就是不入流,也沒有官身,可是他們的數量龐大,仍然要吃俸祿。只不過俸祿不是朝廷支出,而是各級衙門的稅收截留。

    看似朝廷沒有支付他們俸祿,可是朝廷的稅收卻少了一大塊,而且還不透明。說起來,還不是朝廷養的?還不是百姓的賦稅養的?有區別么?

    李洛的大唐只不過把廣大吏員變成了官,也就是后世的公務員,全部走財部預算。如此一來,既調動了吏員的積極性,又增加了稅收,抑制了腐敗。

    俸祿占比反而降低了。因為更透明了,地方沒有借口截留稅收。而且,將廣大沒有前途,只想撈錢的吏員納入官員體系,也加強了對整個天下的控制。

    如今的銅簋舉報數量越來越少,說明叛道違法的事情也越來越少了。

    趙慶很關心的問道:“民間尚武之風如何?”

    孫永達回答:“百姓以從軍為榮,就連鄉間兒童,也開始練習射箭。忠武道社也日日有人來祭祀。民間尚武之風,和前宋大為不同了。前段時日,鄉中還有人去縣城依法決斗,一死一傷,猶如先秦之時啊。這在以前,哪里敢想?”

    “哦?依法決斗?”趙慶來了興趣,“為何決斗???按照決斗法規,沒有正當理由,縣衙和警堂是不能審批的?!?

    治安使劉子嘆息道:“為何?就為了一個女子?!?

    “武長是本地人士,自然知道我吳縣之弊,最大的問題便是男多女少。因為當年溺殺女嬰成風,導致十個男子,最少三四個娶不上渾家,窮人難有后啊?!?

    “鄰鄉青橋村,兩男爭娶吳家女。吳家女屬意張家子,不喜王家子。本來已經訂了婚的??善谝k喜事時,女子害了大病,臥床不起。張家便退了婚,這也正常,畢竟沒有幾個人愿娶快死的人,也不算違道,更不犯法?!?

    “可是吳家女本就重病,得知張家退婚,慪氣了幾個月,竟然不治而亡。她病重期間,王家子反而來看過幾次,倒是個重情之人。偏偏吳家女是個有心氣的,死前說要有來生,愿嫁王家子,不嫁張家郎。還央人給王家子道歉,說不識有情人,對他不起?!?

    “王家子本就喜愛吳家女。吳家女死后,王家子聽到女子死前的話,竟然一怒之下,找到張家。說吳家女本來能治好,就是因為張家退婚,使得吳家女不治身亡,罵張家子無情無義,乃是失貞無道之人?!?

    “失貞無道這樣的帽子,張家子如何肯戴?他一怒之下,就和上門討伐的王家子大打出手,這便接下了仇。之后,兩人在村中猶如冰炭,數次斗毆,都被治安使以斗毆懲處?!?

    趙慶喝了一口茶,“女方大病,男方退婚,這雖然有失無情,卻不算叛道失貞,畢竟還沒有成親,還不許別人退婚了?誰能保證,娶過門后女子能好起來?張家子頂多就是薄情罷了,說不上叛道失貞。”

    劉子奮道:“可不是么?可是這兩人在村中結仇,別人也難以阻止。為了臉面,誰也不低頭。于是幾個月后,王家子突然找到張家子,當著眾人的面,發起決斗之約,要是張家子不敢決斗,就要當眾認錯?!?

    為何發起決斗?因為這樣的私人矛盾,誰也沒有犯罪,誰也沒有叛道,根本無法處置。

    按照大唐決斗條格的規定,倘若因為私人之間不可化解的矛盾發起決斗,不敢接受決斗的,就要答應對方的要求。

    “張家子如何肯當眾認錯?就答應了決斗。眾人苦勸無果,于是決斗書寫好,交到鄉村公所,又交到縣衙。”

    “兩人帶著村中證人,一起來到縣衙??h令和和警堂的司警縣尉,一起審核決斗是否能夠通過。兩人當眾表示生死有命,無怨無悔。兩人的體格年紀也都差不多,也都沒有病患,都是符合決斗條格規定的。”

    要是兩人的身體素質和年紀差距較大,或者接受決斗的人身體有病患,就不允許決斗。倘若一個身強力壯的人對一個瘦弱的人發起決斗,就算瘦弱者接受決斗,也不會被允許。

    相反,身體瘦弱的,卻可以主動向強壯的發起決斗。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权县| 长沙市| 山阳县| 岳普湖县| 张掖市| 和平区| 平塘县| 天门市| 霍州市| 镇巴县| 梓潼县| 邯郸市| 桂平市| 太原市| 利津县| 南木林县| 桦川县| 黑水县| 偏关县| 建始县| 桃江县| 康乐县| 思南县| 临潭县| 西畴县| 屯留县| 勐海县| 名山县| 元谋县| 桂林市| 阳江市| 隆回县| 庄浪县| 肇源县| 渝中区| 云浮市| 吉林市| 仙桃市| 浦县| 资阳市| 长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