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李洛很清楚《澶淵之盟》的危害,不在于這個盟約的本身如何,而是這個盟約帶來的毒副作用。 他之所以在朝會上借修《宋史》談起《澶淵之盟》,就是給大臣們上一課,告誡他們:國雖大,忘戰必危! 無論在什么時代,都要保持敢戰之心,能戰之兵。 李洛認為,《澶淵之盟》后宋遼百年和平,其實盟約本身的作用并不大。 兩國的確保持了長期和平,可真的只是《澶淵之盟》的作用么? 只要研究那個時期的歷史,就知道不是這么簡單。 宋朝當然是不想再打,也不敢再打。宋廷上下對契丹的畏懼,使得宋太宗北伐大敗后再也不敢北伐契丹,一心求和茍安,是不會主動挑事的。 君子嘛! 為此,宋廷嚴格約束邊疆百姓,讓他們千萬不要得罪契丹人,還禁止一向尚武的邊疆百姓“禁習弓馬”,免得契丹“誤會”。 契丹人越界,也會被邊境官吏好說歹說的禮送回去。可要是宋人敢越界,那不好意思,官吏一定會嚴厲懲辦,還是免得契丹“誤會”。 所以宋遼邊境,其實很不平等。這在宋人詩詞和筆記中都有記載。 所以無論有沒有《澶淵之盟》,宋廷也很難主動出兵挑事。 那么契丹為何要遵守盟約呢? 契丹不南侵,和宋廷的原因完全不同。 宋廷是不敢。 契丹是不能,而不是不想。 《澶淵之盟》固然約束了契丹的南侵,可絕對唯一的制衡力量,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制衡力量。 要知道,契丹可是在五代時期滅過兩個中原王朝,曾經短暫統治中原的夷狄。契丹人當年在中原地區的屠殺也很多,光是相州,三十年內就被屠城了兩次。導致相州從唐代的繁華大城,變成了名不見經傳的小城。 這樣的夷狄,怎么可能不垂涎中原的花花江山,不想再次占領中原? 這符合強盜的行事邏輯么? 光靠一紙盟約,就能讓這樣的夷狄不南侵了? 《澶淵之盟》后,契丹貴族很少南侵,主要是因為不能。 為何不能?看看遼史,看看契丹的內亂有多頻繁就知道了。 不是皇族爭奪皇位,就是貴族叛亂,很少有穩定的時候。可以說,遼朝是內亂最頻繁的王朝之一。 這導致契丹中后期一直處在動蕩之中,使得契丹無暇南侵。要是皇帝前腳離開上京御駕親征,說不定后面朝中就有人叛亂。 要是皇帝坐鎮上京,派別人統兵南征,那說不定也會發生叛亂。 就是金兵反遼了,契丹貴族還是在無休止的叛亂,內斗。 所謂攘外必先安內,也不是沒有道理,起碼在大多數時期,的確就是這樣的。 在這種局面下,契丹南征的風險太大。皇帝固然害怕后院起火,貴族們也不敢輕動。就是游獵出巡都容易被人政變兵變,別說南征了。 遼朝兩百年,光是有史書記載的重大內亂,就有二十八次之多,沒有被記載的和不重大的內亂,更是不知凡幾。 唯一穩定的圣宗朝,還數次攻伐高麗,鎮壓渤海叛亂,西征回鶻,北平室韋,東討女真,一連串的軍事行動,也無暇南顧宋朝。 遼圣宗死后,內亂再次頻繁上演了。 這才是契丹遵守《澶淵之盟》最重要的原因:內亂頻繁,無暇南顧。 所以是不能南侵,不是不想。 那么純粹以軍事的角度,契丹軍隊有沒有滅掉北宋的實力呢? 后世普遍認為,遼軍沒有滅宋的實力。 對此李洛的觀點和主流史觀不同。 他認為軍事上遼軍有滅宋的實力。確切的說,有滅掉中后期北宋的軍事實力。 遼軍的腐朽速度,遠沒有宋軍那么快。 宋軍的戰力,直到太宗時期,其實仍然很強。唐末五代的尚武余烈,可不是蓋的。宋初的宋軍,戰力絕對能在歷史上排名靠前。 真正的徹底墮落,是在《澶淵之盟》之后。 而遼軍的戰力,直到滅亡前夕,仍然不差。阿骨打反遼,遼國在內亂頻繁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了十年才亡國,這其中還有宋朝聯金滅遼的功勞。 即便如此,宋朝精銳的西軍,也在配合金軍北伐時,以優勢兵力卻被遼軍殘兵大敗,幾乎全軍覆沒,葬送了宋軍最后的精銳,統帥童貫狼狽逃回東京。 而耶律大石以區區兩萬殘兵,得以遠征西域,建立西遼,一度還曾東征金朝,迫使金軍長期在西北保持重兵防守。為了對付西遼,金朝不得不對西夏懷柔,和西夏結盟。 金軍能有多少女真兵?南征滅宋的兵馬,很多都是投降的遼軍,卻能打的宋軍屁滾尿流。 可見,中后期遼軍的實力,強過中后期的宋軍太多。這個差距,一定比宋初時大。要是三十萬契丹騎兵沒有后顧之憂的南下,以戰養戰,戰力孱弱的宋軍拿什么抵擋? 起碼盡占黃河之北,應該沒有問題。 所以,讓北宋享受百年太平的,還真不是《澶淵之盟》,而是契丹封建制度先天不足,保留了大量的奴隸制殘余,使得貴族勢力過大,政治動蕩,缺乏從容南征的操作時間和空間。 政治穩定是很一個重要的實力。契丹不能滅宋,就是政治上的實力不足。 也就是說,就算沒有簽訂《澶淵之盟》,北宋沒有年年資敵送歲幣,契丹還是無力南侵,除非契丹能解決政治上的短板。 是不是很諷刺?按照李洛這個觀點,北宋花的其實就是冤枉錢,屬于白送。不花這個錢,契丹也不敢頻繁南征,雙方不時打一打,宋軍還能在遼軍壓力下保持較強的戰力。 那么,宋軍就有實力壓制黨項李氏的崛起,說不定還能趁著黨項李氏弱小時滅了他們。而且,金兵就未必能輕易滅亡戰力不弱的北宋,北宋還有可能拿回幽云十六州,和金國在長城一線對峙。 倘若那樣,金國無法占領中原,就能保持在塞北的實力,壓制蒙古崛起,或者有機會滅了蒙古,蒙古無法崛起,那么… 李洛不敢想了,越想越覺得,《澶淵之盟》帶來的影響實在太大。 “文先生,你來說說吧。”李洛收回思緒,他希望文天祥說的和他想的差不多。 文天祥道:“回陛下話,臣以為,《澶淵之盟》以錢帛歲幣造就宋遼百年無事,是以之后又有宋夏《慶歷和議》。” “《澶淵之盟》乃城下之盟,宋廷名為平等,實為屈事。安有敵軍深入國境,燒殺擄掠,而以錢帛退兵卻不為屈事者焉?而后,改贈為納,若臣侍主,飛屈事哉?” “強盜破門而入,大索財貨,荼毒內庭,乃出金賄之退兵。則其家主,非屈事哉?” 文天祥的第一層意思點明,《澶淵之盟》其實一開始就不平等。別人來到你家里殺人放火,然后你花錢請他離開,兩人“和好”,還要年年花錢,后來還曾把“贈送”之名改為“納貢”之名,這是平等? 天下焉有事理。 文天祥繼續道:“《澶淵之盟》后,宋廷忘戰去兵,武備廢弛,更以金賄故伎,滋養黨項李氏,屈求安邊,以為計售,實無疑于割肉養虎也。致黨項起西北而兵不能制,元昊割地而立國,三敗宋軍,遂有西夏。”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