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5、896節 風雪大南遷!-《葬元》
第(1/3)頁
夜深的洛陽,不時有侍衛騎快馬帶著使命出城,冒雪去各地軍營和衙門傳遞命令。
安排好了最緊急的軍務,接著議題又轉移到接納流民和賑濟上。
“啟稟陛下。”御史中丞高朗出列,“如今河南江北數州,本身百廢待興,是無法安置數百萬流民的。臣以為,可走海路,把他們運到海外南洋三州,剛好可以補充那里的華夏人口。”
“此策不通。”代表水師的軍師府太尉鄭和立刻反對。
“水師戰船和全國所有能征調的海船,最多一次只能運載二十多萬人。而且海路遙遠,來回一次需要一兩個月之久。最算水手一直不休息,好幾百萬人三年都運不完。這還是其一。”
“其二。海上航行這么久,他們難道不吃不喝?要是再運糧食,那能運的人就更少了。那么,四五年也休想運完。”
“其三。越往南越熱,他們都是北方人,不適合天氣。加上船上人又太擠,空氣污穢不堪,很容易引發瘟疫。”
“其四。就算真能運,這么來回運載幾次,水師戰船也廢了,水師戰力幾年都無法恢復。”
“其五。萬一船上發生暴亂,根本無法鎮壓。”
“其六,海上遠航是有風險的。運載次數越多,遇到颶風的可能就越大。只要遭遇一次颶風,大唐水師完了,所有商船也完了,那么多人命也完了。”
“一句話,用船把他們帶到南洋三州,根本行不通。最多,也就是幾十萬人,不能再多了。”
鄭和一席話,徹底打消了某些大臣希望將流民送到南洋群島的打算。
人太多了運不了,風險也太大。
李洛和崔秀寧則是毫不意外,他們從一開始就知道,此路不通。
后世的日本帝國海軍夠強吧?可是鬼子海軍運輸軍隊到華夏作戰,一年才能運送多少人呢?
最多二三十個師團,也就六七十萬人。再多,運力就沒辦法了。
這還是日國距離華夏海路并不遠的情況下。而在古代,用船把幾百萬人從北方運到遙遠的南洋,根本就無法實現。
其實別說送到遙遠的南洋,就是送到江南,也不現實。
移動距離越遠,成本越大。難民在路上趕路,所消耗的糧食更多,一路上的問題更多。
同樣,他們去了南方,到時回北方的成本也越大。一來一起,代價只會更高。
除非,不讓他們回到北方了。
那可能么?
一直不回北方,他們就會分南方人的田地。而南方人的田地,本來就不算多。這要造成多少治安難題,多少矛盾,多少動蕩?
更重要的是,華北成了無人區。千里沃野沒人種地!
那么,華北就徹底廢了。
所以,他們注定還是要回去的。起碼大多數人必須回去。
既然如此,那么安置流民的最好位置,就是黃河沿線,長江沿線,運河沿線,淮河沿線,東海岸沿線這六大江海沿線地帶,便于走水路運送糧食物資賑濟。
“…財部存糧,大唐臨安、金陵、江陵、昆明、成都、長安、洛寧、河內、開城、平安、衡陽、豫章十二大倉,共有一千五百八十萬石…”
十二大太倉,一千五百八十萬石存糧,聽起來很多。其實不是那么回事。
半年之內,軍糧四百萬石絕對不能動,修建長安城和關中水利的六十萬勞工口糧三百萬石也不能動。還要留下各地賑災糧兩百萬石,各地修建水利等工程的勞力口糧兩百萬石,以及其他必要的公用糧食一百萬石。
那么,半年內能用來賑濟難民的官糧,只剩下三百八十萬石。
不夠!
李洛和崔秀寧的臉色,都很凝重。
半年,幾百萬難民最少要消耗七八百萬石糧食,才不至于餓死(喝粥)。因為,古代百姓肉和油吃的很少,吃的又是糙糧,零食也絕對不會有,加上體力消耗較大,所以人均主糧消耗遠超現代人。
所以,人均一日一斤糧食,在古代只能混個半飽,就不敢干重體力話。
哪怕僅僅不讓難民餓死,也有四百萬石糧食的缺口啊。最多賑濟到三月,等不到夏糧收割了。
“所以,必須還要動用官賣糧。只是,不知官賣糧還有多少。”財部尚書總結道。
李洛馬上看向專賣寺卿王葛。
大唐的糧食,實行的是類似后世的國家統購經營之法,目的是為了穩定糧食價格,抑制糧食投機,也為了增加國庫收入。
每年,農民的多余糧食只能賣給專賣寺。專賣寺買了余糧,再通過各地官糧鋪賣給需要糧食的人。由此一來,就消滅了貪婪的大糧商,既能讓農民的余糧不會被惡意壓價,也不會讓非農人口吃高價糧。
專賣寺卿王葛出列道:“啟稟陛下,各地專賣寺官糧商鋪的可售糧食,如今有一千八百多萬石。可是,如果調集四百萬石官賣糧賑濟,那么可售糧就少了,糧價就只能上漲。”
“好!”忽然李簽又蹦出來奏道:“陛下,臣懇請全部用官賣糧賑濟,不動用國庫稅糧。如此一來,朝廷能減少很多損失啊!”
關漢卿覺得不妥,第一次出列發言道:“陛下,臣認為大鴻臚此言差矣。要是不用國庫,全部用官賣糧賑濟,那么官賣糧的價格就會大漲。城中市民,就只能吃高價糧,還吃不飽。”
“大鴻臚此策,乃是把朝廷應該承擔的代價,轉移到不種糧食者頭上。不光城中市民的口糧減少,就是工匠,警士,官吏等所有人的口糧都減少了,還要吃高價糧。如此一來,他們就會對朝廷不滿。”
李簽哼了一聲,“哪里有這么多不滿?每個人承擔一點,大唐就能度過難關。陛下和朝廷如此仁厚,難道關鍵時刻他們就不能吃點虧么?為何所有代價,只要朝廷來負擔?朝廷不加稅,已經是天高地厚之恩。”
“再說,那么多官賣糧,并不是都買去當飯吃,很多糧食,都是買去釀酒釀醋的。這部分,起碼要占兩成。不然,你以為民間那么多酒和醋,是從哪里來的?大不了朝廷下令,暫時禁止民間釀酒釀醋就是了。”
關漢卿道:“大鴻臚言之有理,是下官思慮不周。”他本就為人豁達,又是極有天分之人。此時不但覺得李簽言之有理,反而從李簽話中突然得到了啟發。
“陛下,適才大鴻臚所說,缺是老成謀國之言。臣以為,與其讓官賣糧漲價,還不如堂而皇之的加稅!”
加稅?
此言一出,滿殿大臣都有點愕然。尤其是海東時代的元從老臣,就更是有些錯愕。
大唐從海東侯國開始,就從來沒有加過稅啊。
一直是兩成稅,一絲都沒有加過。
李洛和崔秀寧也忍不住對視一眼。兩人也從來沒有想過加稅。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