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661、662 衣被天下!-《葬元》


    第(2/3)頁

    “你找了黃道婆?”李洛有點驚訝,他竟然忘記了這事。

    黃道婆是誰?那可是改變中國的一百個名人之一,而且位置非常靠前。

    這是一個被很多人嚴重低估的人物。

    在黃道婆之前,華夏的棉布很不普及,只是少量使用。為何?

    因為從棉花加工到紡織的一系列工序,都非常落后,導致棉布很難普及。

    棉花紡織技術和絲綢紡織技術,差距很大。

    就說第一道脫棉籽的技術,就是一道難關,只能靠純手工來干,效率非常低下,導致人工成本很高,使得棉布比絲綢還要貴。

    黃道婆是松江人,她流落瓊州當道士數十年,結合島上黎族的技術,發明了軋棉機(攪車),一舉攻克了脫籽難關。

    她還發明了三錠腳踏紡車,蠟絲長弓,平紋織布機,提花機,以及錯紗配色等先進技術,使得華夏的棉紡技術領先世界幾百年!

    元大都的遺址內,有黃道婆的壁畫。這說明,她應該是得到了元廷甚至忽必烈的接見。

    黃道婆對江南地區以棉布為核心的商業發展影響巨大。黃道婆會松江后,教授棉紡技術,是的江南地區的棉布迅速普及,取代了普通百姓穿的葛布和麻布,棉布開始走入千家萬戶。

    江南由此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棉布,成為江南最重要的貿易產品之一,直到晚清才被“洋布”打敗。

    可以說,沒有黃道婆,就沒有明清時代江南的商業繁榮。這也是她比稱為“棉神”,在江南多祠廟的原因。

    李洛和崔秀寧早就知道棉花的重要,海東幾年前就種植了棉花。可問題是,兩人對棉紡技術一竅不通,根本無法普及棉布。

    現在好了,重要找到黃道婆了。

    很快,一個身材矮小,身穿道袍的中年女子就被帶進龍章宮。

    這女子顯然是見過世面的人,她的臉上并無驚慌之色,而是恭敬中帶著平靜。

    也是,能創新先進棉紡技術,并且主動教授眾人,傳播推廣的,不但天分很高,也有很高的境界。這樣的人,很少會害怕什么。

    “貧道黃姑子,拜見官家,官家萬福。”黃道婆不慌不忙的下拜。

    黃道婆是別人對她的尊稱,她當然不能在天子面前自稱。

    雖說猜到皇后找自己的來意,可她很奇怪,皇后是怎么知道自己這個天涯野道的。

    她在南海見過逃難的趙官家,見過南逃的大宋宰執,所以對于面圣并不驚慌。雖然遠在天涯海角,看如今瓊崖歸唐,皇恩浩蕩,她自然聽聞圣天子的舉措,當然就更不用驚慌。

    “道長請起!”李洛心中敬重,面上卻神色淡然。

    他是天子,不能太過于表露情緒。

    崔秀寧則是親自扶著黃道婆起來,“本宮久聞道長大名,這才派人去瓊崖相召。”

    此時,黃道婆還沒有回到松江。

    “謝圣人,貧道慚愧。”黃道婆垂目說道。她雖然自稱貧道,可全無張三豐那種仙風道骨的樣子,要不是因為穿著道袍,看著就是一個民婦。

    尤其是她不戴道官,仍然漆黑油亮的頭發只插了一支荊釵,膚色頗有風霜,但五官周正,目光瑩然生輝,明亮澄凈,顯得有些出眾。

    但她的確就是一個道士,還是瓊崖很受黎人尊敬的一個道士。她出身貧寒,身世坎坷不假,但三十年的道士生涯,也足以讓她不同于一般民婦。

    “不知官家和圣人召見貧道,所謂何事?”黃道婆行禮說道。官家和圣人,是五代兩宋對皇帝皇后的稱呼,她不知大唐制度,還是使用舊稱。

    崔秀寧沒有糾正她,微笑著說道:“聽聞道長精于棉紡,不知道長可愿為國效力,推廣棉布?”

    黃道婆已然猜到。皇帝和皇后召見自己,總不會為了論道。她雖是道士,可對道經并不精通,比她出名的道士多了去。

    那當然是因為棉紡了。

    “謝圣人信重,貧道慚愧之極。”黃道婆有些赧然,又有些驚愕。畢竟棉紡在上位者眼里,算不上了不得的事物。可皇后皇帝卻如此重視,可見的確與趙官家大為不同。

    “貧道喜愛棉紡,這才稍有涉獵,的確有所新創。只是,貧道來山野粗人,怕是誤了官家和圣人的大事,那就百死莫贖了。”

    推廣傳授棉紡,乃是她的夙愿。可一旦為朝廷所用,她又很是忐忑。

    李洛道:“道長有志于傳道解惑,便是天下之師。棉紡事關百姓福祉,善莫大焉,道長不可妄自菲薄。大唐本重紡織,朝中也有織造司,只是并無大才,這司織使職,一直空缺。”

    “朕便授道長司織使之職,掌管織造司,傳授棉紡之術,培養紡織之才,讓大唐百姓再不愁無御寒之衣!”

    崔秀寧也道:“道長要是愿意,那就能讓百姓衣被天下了!”

    黃道婆哪里還不愿,神色激動的下拜道:“貧道領旨!謝官家,圣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