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實在是太過不擇手段。 “不行!”崔秀寧想都不想的就拒絕,“此人必須明正典刑,絕對不能留著這個禍害。留著他,就是一桶火藥,雖然會爆炸。” “完成所有口供后,交給三法司,走流程審判,明正典刑,讓所有人看看,漲漲見識和教訓!” “諾!”方直不敢再啰嗦。雖然他兇狠毒辣,可對崔秀寧的話一直奉若圭臬,不敢有絲毫質疑。 這也是崔秀寧為何明知他太過殘酷,還繼續用他的原因。事實上,特察局審訊處這么重要的部門,也的確需要方直這樣的人坐鎮。 方直退下后,崔秀寧拿著口供,來到凌虛閣給李洛,“果然是元廷奸細,都在這里了。” “這么快!”李洛有點驚訝。 從案發到破案到拿到口供,還不到兩天時間,可謂神速。 這還是崔秀寧來到這個時代后第一次辦案,卻讓李洛認識到一個優秀刑警的素質。 通過不多的線索,剝繭抽絲,周密推斷,迅速虛擬出最合理的犯罪場景,第一時間鎖定偵破方向,從而將城內城外四個分工不同的奸細一舉擒獲。 漂亮! 李洛看了看口供,果真是忽必烈秘密指使。 “薩郎…千刀凌遲吧。”李洛放下口供,“其他三人,五百刀。行刑的時候,要讓全城城都知道,讓全天下都知道。還有事情的來龍去脈,也全部公布出來。” “讓唐國百姓以后加倍小心。還有,人口流通管理要加快落實了,身份證件的制作要趕一趕。” 崔秀寧抱著胳膊,端著一杯茶,“衛生防疫機制也要趕緊完善起來,不能再拖了,我們不能不如宋朝。” 宋朝防疫機制,已經初步完善。 古代,瘟疫對人口的打擊很大。事實上,以宋代的農耕技術,要是土地沒有兼并,沒有平均七八年一次的瘟疫,華夏起碼能養活三億多人,還能養的不錯。 可現在多少人口?南北各民族加起來也就八千多萬。這八千多萬人還養的不好。 李洛點點頭,“寡人已經有了章程,娘娘請看。”說完扔過來一個冊子。 崔秀寧拿起來一看,原來李洛新設了贍養孤寡的大唐慈恩院,還在州郡縣三級,設立專管衛生防疫的司醫局,司醫處,司醫堂衙門,受地方主官和司醫寺雙重管轄。 一旦某地發生疑似瘟疫的事件,當地村正和坊正必須在隔離的同時,火速上報。然后,由地方主官和司醫衙門共同組成防疫行營。 防疫行營有權調動征集本地醫師,藥材,借調外地醫師藥材,必要時也可調動駐軍協助。 但,防疫行營設立運作的同時,必須匯報上級衙門和朝廷。 李洛還規定了黃芪,黃連等具有抗菌效果的藥材,以及石灰,烈酒,酸醋等用來消毒和隔離的物資。 這些東西,各地都要有一定儲備。 除此之外,李洛還設立專管天下環境衛生的環保寺,將城池中的清城所,納入環保寺的管轄。 相應的,州郡縣也要設置環保局,處,堂。鄉村環保,由所有鄉村官吏共同負責。一村不凈,追責村正。一鄉不凈,追責鄉正… 城池鄉村的糞便,溝渠,必須定時清理疏通。 環保寺還掌管山林水澤。規定不能濫砍濫伐,不能污染河流,人畜尸體必須盡快深埋,春夏兩季不許打獵。 規定的并不多,也不難做到。 當然,作為法規,一旦違反,就要服勞役,修路修橋修水利。 崔秀寧看了看,補充道:“該建一所全國性的醫科大學了。” 李洛問:“海東醫院和醫學堂的人力資源夠么?” 海州擁有唐國最先進的醫療技術和最好的醫師,那是兩人五六年的成果。 海東的醫師,雖然還是中醫,但理論上已經有些像后世醫師了。在崔秀寧有限的理論引導下,這幾年海東醫學水平已經超過中原。 崔秀寧把所能知道的,也能說出來的醫學理論和方法,全部整理出來給了他們。 雖然她知道的并不多,但對于這個時代的醫學界,絕對都是顛覆性的。 可以說,警察出身的崔秀寧,是海東醫學之母。 而那些中醫理論豐富的傳統郎中,算是海東醫學之父。 兩者結合,竟然摸索出一條新中醫的路子。使得中醫得到很大的優化改良。 尤其是分科制度,讓海東醫院的治療水平大幅提高,效率也大大提高。 崔秀寧道:“海東醫學堂已經畢業了兩批,四五百人的醫師隊伍還是能抽調出來的。” 這四五百人都是當年選拔的有志從醫的苗子,經過三年的學習后,又在海東醫院從業。 李洛道:“幾百人,設立一所醫科大學足夠了。不過,不能叫醫科大學,太現代化了。就叫大唐醫道學宮。” 醫道學宮? 崔秀寧有點好笑,這名字好聽,而且霸氣,可是怎么聽怎么古怪。 李洛神色很認真,“醫道,也是道的一部分,發揚醫道,也符合大唐以道治天下之本。” “你越來越古化了。”崔秀寧笑道,“那就大唐醫道學宮吧。幾百人全部調過來做醫道教授。分為骨科,兒科,婦科,臟腑科,五官科,肌膚科…” 李洛嘆口氣,“只能分成這幾個科了,已經很不錯了。” 第二天,連接幾道詔書就頒發下來。 尤其是要在各縣設置大唐慈恩院的詔書,頓時讓各地百姓更加歡欣。 大王,果真是圣人降世啊。 大唐新政,又邁出了一步。 三天后,薩郎等四個奸細,被特務們折磨的半生不死之后,押到臨安街頭,凌遲處死。 觀刑的百姓人山人海,看著臺上受刀慘叫的四個奸細,人人拍手稱快,咬牙切齒。 因為這四個奸細,臨安差點要爆發大疫!那會死多少人? 方圓百里的棺材都不夠用! 一場奸細大案,不但推動了唐國醫衛環保制度的完善,還讓百姓得知了前因后果,防瘟疫防奸細的意識,也空前提高。 轉眼到了八月初,崔秀寧已經很顯懷了。而特察局一個關于廣州宋廷的新情報,也傳到案頭。 “果然,兩宋合流了。” 崔秀寧笑吟吟的將情報遞給李洛,“他們談判了一個月,達成了合流的協議。” 李洛精神一振,拿過來一看,就笑了起來。 “兩宋合流,以廣州為第一行在,改為南都。呵呵,南都,難道他們還想恢復南方么?” “趙昌過繼給趙良鈐,尊趙良鈐為太上皇。嗯,軍國大事,有官家和太上皇共決之。哈哈。” 李洛放下情報,心里也不得不佩服,趙宋官家對太上皇的接受程度。 宋朝太上皇是最多的,而似乎也能愉快的退居太上皇。 當然,由于宋朝體制嚴密,制衡過度,太上皇也往往仍然掌握部分大權。 趙良鈐不能生育,趙昌又是他族侄,還有南洋那么大地盤那么多兵馬,簡直是最適合不過的繼承人。 兩宋合流,力量不但倍增,還能化解紛爭,解決統繼難題。 情報還說,趙昌雖然成了廣州朝廷的官家,卻沒有來廣州,而是準備整合兵馬攻打暹羅。 為何不打象州和交州? 因為象州和交州加起來還有六七萬元軍,還有十萬傀儡越軍。宋軍被元軍打怕了,不敢再和元軍放對。 所以干脆柿子選軟的捏,先打暹羅,增加力量。 “還是那個鼻涕宋啊。”李洛很是鄙夷,“如果我是趙昌,一定先打交州象州。可他卻去打暹羅。” 崔秀寧道:“宋軍已經比以前更有侵略性了,但還是不敢和元軍打。你知道為何海宋變得有侵略性了?” “為何?難道是因為服部丸藏?”李洛問。 “沒錯。”崔秀寧點頭,“就是因為服部丸藏和小野良造。宋軍中有六七千兇悍的倭寇,他們是宋軍中最不安分,最有侵略性的兵馬。而且服部丸藏是樞密副使,水師大都督,權勢很大。小野良造是都統制,節度使。” “宋軍打南洋,很多仗都是服部丸藏和小野良造要求打的,也是這兩人最積極。要是沒有他們,趙昌估計還是守在婆羅洲繼續貓著。” “除了兩個倭寇將領,高麗軍的三別抄,還有漢軍的陳大舉,也都是喜歡打仗的。這幾個大將要打,宰相陳宜中也就說話不算了。海宋,已經不是文官的天下了。” 李洛有些無語。 趙官家還是那個趙官家,只是武將得權勢膨脹,這才變得有侵略性了。 可是廣州宋廷有大把的遺老遺少,兩宋現在已經合流,那么文官會不會壓過武將的勢力? 呵呵,有意思。 ps:為盟主加更章節到!好累啊,蟹蟹支持,胃痛眼睛花,要完蛋了,嗚嗚。。求支持,有票的投投票哦,晚安!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