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550、551節(jié) 物價飛漲,改革幣制-《葬元》


    第(1/3)頁

    說起東南的公田,倒是有一樁歷史公案,說起來很有意思。

    南宋晚期,大地主大官僚(貴勢階層)爭相兼并土地,導(dǎo)致南宋國庫收入銳減,不足以應(yīng)付軍費抵抗蒙元。

    宋朝本來有大量的公田,但多年售賣下來,到宋末公田已盡,田土多半集中在“貴勢”手中。

    趙宋沒了公田,一下子就陷入財政危機。

    于是權(quán)臣賈似道大刀闊斧的推行了“公田法”,通過發(fā)行紙幣和度牒(沒錯,就是度牒)的方式,用紙幣和度牒強行購買“貴勢”超出品級規(guī)定之外的田地。

    賈似道企圖通過公田法,重建大宋王朝的公田儲備,增加國庫收入。

    賈似道的公田法首先在最富裕,土地壟斷最嚴重的平江(蘇州),嘉興等六郡推行,第一階段即強買三百五十萬畝。

    這就是所謂的公田法。也就是所謂的“景定變法”中最重要的舉措。

    然而,此舉遭到地主豪強的抵制,他們勾結(jié)地方官吏,隱瞞田畝數(shù)目,并將政府強買的田土轉(zhuǎn)嫁給中下地主和富農(nóng)。

    如此一來,宋王朝的危機不但沒有緩解,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

    “景定變法”失敗,意味著宋朝通過變法改良的道路被堵死。作為改革者的賈似道也“身敗名裂”。

    李洛后世賣過賈似道的《促織經(jīng)》,他了解過賈似道,覺得此人多半是被黑了,應(yīng)該不會那么不堪,起碼比史彌遠,丁大全之輩強的多。

    所謂蓋棺定論,而賈似道死去七百余年,后世仍然褒貶不一。

    如果此事到此為止,也不算多有趣,最多是讓李洛總結(jié)點教訓(xùn)。

    有趣的是,隨著南宋被蒙元攻滅,賈似道好不容易強買的上千萬畝公田,全部便宜了忽必烈。南宋公田,成了元朝江浙官田的大頭。

    忽必烈拿到這么多公田,剛好可以在不侵犯士紳豪強的前提下,也有大量田土用來賞賜將士,功臣。真真占了一個大大的便宜。

    而現(xiàn)在,這些田土全部掌握的李洛手里,讓他也占了一個大大的便宜。

    可以說,唐國大半的田土,都已經(jīng)掌握在唐廷手里。這為均田令提供了條件。

    “以各縣域公田,扣除職田之后,分授該縣無田少田者,無論男女老幼,以口均分。田以肥瘠分為上田,中田,下田。一畝上田等同中田畝半,下田兩畝。”

    “一郡之內(nèi),各縣人口田土有多寡之分。是以著各地郡守,以郡為域,遷移百姓,以多均寡。人多地狹之縣,可遷移至地廣人稀之縣……”

    李洛這個做法,就是打破國人重遷的習(xí)慣,讓人口和土地資源均衡起來,將人均田畝少的地區(qū)人口,遷往人均田畝多的地區(qū)。不要出現(xiàn)一個縣地少人多,而另一個縣地廣人稀的局面,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資源。

    他計劃先以縣為單位,后以郡為單位,最后以州為單位,慢慢擴散人口遷移,緩解人口地區(qū)失衡的情況。

    “各以縣域人口田畝為基,每人授田三到五畝。五口之家,以挾田二十畝為善,每三年,核準口數(shù),重新劃定田畝…”

    李洛按照五口之家二十畝田為參考推行均田令,比隋唐時期的一戶挾百畝看似小氣多了,其實不然。

    因為此時的耕作技術(shù)早就不是隋唐時的粗放式耕種了,深耕細作之下,畝產(chǎn)大大增加,人均耕種數(shù)量也降低了。一家二十畝田,不勤快都種不完。加上東南田肥,人均幾畝田足夠完稅之后略有盈余了。

    只是今年一直打仗錯過了農(nóng)時,大規(guī)模的打糧起碼也要等到明年夏季,這個過度期需要大量的賑濟糧。好在唐國的糧食儲備很多,基本上可以應(yīng)對,避免了人大量人口餓死。

    終于,冗長的《定國是詔》宣讀完畢。

    但,仍然沒有結(jié)束,接下來,又是一份改革科舉和重開科舉的詔書。這是李洛送給東南寒士的大禮包。

    詔曰:“國家掄才大典,名器之重,社稷之本也。王以明道治天下,故以明道權(quán)衡天下英才…所謂明道者,明天道,明人道,明臣道,知廉恥,知民心,知善惡…”

    “明道者,必知文史以為鑒,必知算術(shù)以知數(shù),必習(xí)騎射以強身,必知稼穡以勸農(nóng)……此即為明道也。”

    此言一出,一些文人出身的官員,都是有點愕然,但他們都是海東老人了,也沒有腹誹。

    自古以來,帝王都是以孝治天下。而唐王李洛,第一次提出“以明道治天下”,可謂首創(chuàng)。作為開國之君,他有這個資格,也有這個便利。

    李洛的明道治天下,選拔的其實是綜合素質(zhì)強的人才。對經(jīng)史子集的要求大大降低,但沒有取消,而對于算術(shù),農(nóng)時,民生,君子六藝等要求有所提高。

    說白了就是要求智育,德育,體育一體,缺一不可。

    “著各州印制科考教本,分發(fā)郡縣,以為科考范疇……”

    就是將考試資料發(fā)下去,讓參加考試的學(xué)子先復(fù)習(xí)準備。考試的各科權(quán)重,和海東相同。目前,傳統(tǒng)的經(jīng)史子集仍然是分值最權(quán)重的科目。

    “各郡錄取者為秀才,賜予秀才功名;州考錄取者為舉人,賜予舉人功名;舉人可赴臨安參加會試……會試每兩年一次,五考不中者,取消參考資格…”

    李洛借鑒了明朝的科舉制度,明確設(shè)定秀才,舉人,進士三等文階。但把每三年一考,改為每兩年一考,還限制了考試次數(shù),免得很多人一直考,浪費人力物力資源。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