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1、392節 君臣召對…小人如鬼-《葬元》
第(1/3)頁
文天祥苦笑道:“騎兵兵源,臣也無計可施。西北很多漢人,倒是騎馬就能戰。可遠水不解近渴,這些兵源,無法到手。”
“此事先生勿慮,先看看我軍火器在說。”李洛道。
李洛請文天祥觀賞火銃小炮施放,火銃采用三段擊戰術。三百名僅有的火銃手分為三個批次,依次擊發演示。
天鵝鳴唳般的火槍聲中,百步外的樹靶被擊中的頓時木屑紛飛。
而僅有的四門三斤小銅炮,一旦燃放,也轟然巨響,濃煙升騰之中,兩百步外的土包,被打得土石飛濺。
文天祥不料唐軍火器如此犀利,不禁激動的說道:“此等火器,端的厲害!真乃國之利器!勝元軍火器多矣!”
李洛問道:“先生多次和元軍騎兵交手,以先生所見,此等火器兵如有數萬,可能勝過蒙古鐵騎?”
文天祥之前有些激動的神色已經沉寂下來,他撫須思索一下,喟嘆道:“克制蒙古大軍沖陣毫無問題,但要決而勝之,難,難,難!”
李洛點頭,對蒙古騎兵越了解,他就越覺得文天祥說的沒錯。
很多人以為,有幾百年后的火器在手,怎么也能打贏此時的蒙古騎兵,這純粹是想簡單了。要知道,直到二戰后,各國才正式淘汰騎兵。
騎兵最厲害的地方,不在于攻擊性,而在于高度機動性和對后勤線的低度依賴性。
火器兵和騎兵對陣,就算騎兵打不過,還不能撤嗎?撤了不能再回來反復騷擾嗎?這樣下來不出十天半月,對后勤線嚴重依賴的火器兵,就會被活活拖死。
除非,蒙古騎兵能傻到和火器兵硬碰硬的決戰,不利用最刁鉆的莽古歹戰術。倘若那樣,也不會有元朝和四大汗國了。
文天祥繼續道:“韃子騎兵戰法,如同狼群。遇弱敵,則集結騎陣沖鋒,一鼓而下。如遇強敵,則不斷騷擾,忽聚忽散,忽東忽西,漂移不定,令強敵后路不暢,左右隔絕,疲于奔命,不戰自潰。”
說白了,蒙古騎兵最厲害的手段還不是騎射,而是無休無止的騷擾圍困敵人。敵人打也打不到,撤也撤不走,四周被封鎖,變成聾子瞎子,最后要么補給斷絕,要么士氣崩潰。
火器再多又有何用呢?人家不和你打,一直和你耗,你還能一直保持著陣型嗎?將士不吃飯不休息?老天爺下一場大雨,你只能承受,可騎兵卻能躲雨,天晴了完全可以再追上來,繼續騷擾你。
李洛可以想象,他的步兵集群依靠火器打敗了蒙古騎兵,可接下來蒙古騎兵不再和他正面對決,而是不遠不近的在周圍伺伏,斷絕后勤通道,隔絕他和援軍的聯系…不敢想,這仗根本打不了。
除非,是安南那樣的雨林地帶。
日國幾十萬大軍怎么被滅的?就是這樣被滅的。
至于朱元璋能打敗蒙古騎兵,最根本的原因是元末蒙古騎兵真不行了,很多人連馬都騎不好,成了老爺兵。可現在,蒙古騎兵的戰力仍然很強,和八十年后完全是兩碼事。
即便是元末蒙古軍隊腐化了,漢人群雄也是花了近二十年時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之力,才將元朝趕出中原,還無法徹底滅掉。何況鼎盛時期的元初?
李洛道:“寡人打算先恢復東南,用水師封鎖海岸和長江,隔絕北方蒙古騎兵援軍。先把南方拿下來。等統合南方,再全力北伐。”
這是朱元璋的戰略,李洛為了保險起見,決定還是照著來。
誰知,文天祥卻緩緩搖頭,沉吟道:“君上恕罪,老臣以為,不占川蜀荊襄,滅元難有勝算。就算恢復了東南,可若川蜀荊襄還在蒙韃手中,則仍舊危如累卵。”
李洛心中一動,這不就是自己最早的設想么?但這個戰略設想,李洛自己信心不足,所以推翻了,打算用朱元璋的戰略。
想不到,文天祥也是這么看。這么說,自己原來的戰略,真的沒錯?
“寡人愿聞其詳,文先生但請直言。”李洛很想聽聽文天祥的理由是不是站得住腳。
文天祥蹲下來,用樹枝潦草的畫了一幅圖,說道:“君上請看,蒙元大軍主力,共有七處。”
“一是江北,包括河北河南河東齊魯京畿,精銳騎兵最少二十萬。二是漠南漠北,乃是元上都和林所在,估摸還有數萬騎兵,元廷看家本錢,如同慕容氏之龍城騎兵,據說最是精銳。”
文天祥的樹枝一點東北,“三就是遼東宗王乃顏所部,騎兵不下十萬。”再一點云南和西北,“四是西南,主要在云南,不下十萬騎。五是西北甘涼,還有安西王的大軍,估摸在十萬騎之上。”
“六在吐蕃川西,有蒙古吐蕃騎兵數萬。七是西域諸汗,騎兵當有數十萬。七處騎兵主力,估摸在百萬以上。”
李洛很是認同。文天祥只說錯了兩點。一是遼東的乃顏和元廷不是一條心,二是幾大汗國和忽必烈不是一條心。可即便如此,元廷仍然控制著五個騎兵重兵集團,騎兵機動兵力,仍然高達五六十萬。
這還不算幾十萬新舊漢軍。
再說,仗真要打大了,誰敢保證幾大汗國不會捐棄前嫌,出兵幫助忽必烈?畢竟都是黃金家族的人。面對中原的反抗,他們的態度肯定是一致的。
文天祥繼續說道:“倘若不恢復控制川蜀荊襄。則數地元軍騎兵,一路出武關,過荊襄下江南。一路過川蜀出瞿塘關,東擊江南。一路由云南迂回,上攻東南。”
“此乃元軍滅宋之徑。三路大軍人多勢眾,分進合擊,且后續源源不斷,東南如何守得住!大宋當年近百萬兵馬,不乏精兵強將,卻仍然守不住。就算大唐能守住,東南也會生靈涂炭,十室九空。”
“當時有識之士都知曉,丟失了川蜀荊襄,大宋就危若累卵了。是以,君上一旦起兵,必要兵分三路。”
“一路是水軍,封鎖大江和海域,隔絕北方元軍。第二路駐扎東南,恢復治理,招兵買馬。”
“第三路乃是陸師主力,以雷霆之勢,直撲荊襄,搶占武關和劍南關,再恢復川蜀。”
“如此一來,蒙元騎兵主力全被關山隔絕,無法南下。而西南元軍主力,就孤掌難鳴了。而我大唐就可在東南荊楚安心經營,積蓄實力。”
李洛心中嘆息,文天祥的戰略,和他最早的戰略基本一致。這說明,這應該就是最可行的戰略了。
元軍如此強大,倘若用朱元璋的戰略,那東南根本守不住。數量不足,騎兵弱小的唐軍,無法抵擋源源不斷的元軍騎兵。前期主動北伐,更是找死。
至于通過天津跨海攻打大都,更是扯淡。打下大都,又能怎么樣?除了鼓舞一下人心,根本沒有戰略意義。
但文天祥這個戰略也有難處。難就難在一個快字。以步兵為主的唐軍,如何搶在元廷騎兵重兵集團之前,搶占川蜀和荊襄。
難,難,難!
除非,策劃一個成功的戰略戰術欺騙,或利用一個絕好的契機。
忽然,李洛眼睛一亮,他已經有辦法了。
那就是謀取湖廣行省平章政事之職,通過職權,瞞天過海,利用長江,將兩萬精兵溯江而上悄悄運到鄂西蜀東,一路偷襲武關,一路偷襲劍南關。
與此同時,占領福建江浙,繼而攻占湖廣,最后再占領四川。
武關和劍南關在手,起碼能隔絕北方元軍主力半年以上。有這個時間,足夠李洛操作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