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334章 父女夜議…生番出山-《葬元》
第(1/3)頁
林必舉道:“啟稟夫人,微臣將三萬多日國青壯分成十幾隊,不讓他們集中。倘若將他們全部用來修建洛寧城,那他們一旦鬧事,就很危險了。所以才分開處理,反正修城,開荒,建房,種地都需要人手。”
“夫人之前說,讓日國女子和將士們配對,以安軍心,這自然是極好的。讓日國苦力為軍屬之家代耕田地,也是極好的,只是,只是……”
崔秀寧皺眉道:“只是什么?你但說無妨。”
林必舉苦笑道:“海東適婚女子比適婚男子少的多,這批日國女子剛好可解燃眉之急。可是,倘若和將士配對之后,再讓日國青壯代替軍屬耕種,那么,臣擔心會發生羞恥之事。畢竟,將士平時都在軍營,其妻是日國之女,為其耕種的卻是日國之男,那么…”
雖然林必舉沒有再說下去,但所以人都明白了。
真是這個道理啊。林上卿這話算是老成謀國之言。
你想,女主人是日國女子,為她耕種的是日國男子,又是同族同鄉,又方便相處,而丈夫是異族,平時都在軍營。那么,時日一長,有多少唐軍會變成綠軍?這可不是小事。
崔秀寧笑道:“所以,國卿廨就不再安排日國男子代耕?”
林必舉尷尬的說道:“正是。”
崔秀寧道:“林卿的顧慮,我何曾沒有想過?但苦力平時為軍屬田奴,戰時從軍做輔兵,乃是唐侯親定的國策,為的就是提高戰力。怎么能以噎廢食呢?”
李洛雖然痛恨滿清,卻很欣賞滿清的八旗兵制,八旗兵制非常符合人口少的政權,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戰力。天命年間,滿洲人只有三十萬,卻有六萬戰兵。原因就在于有大量漢人為奴,平時為戰兵耕種放牧,戰時當輔兵。
海東唐國人口也很少,但兵馬卻不少,兵民比例嚴重失衡,導致軍屬之家勞力急缺。軍屬家的田地缺勞力耕種,就會嚴重影響士氣。
倘若用努爾哈赤的法子,不但能很好解決這個問題,還能極大提高軍人地位,保持高昂的士氣,讓將士們心甘情愿服役打仗,而不是想著回家種地。
所以,這個政策,是絕對不允許動搖的。
崔秀寧心里雪亮。國卿廨的條陳中不再安排代耕,固然有林必舉說的這個“難以啟齒”的理由,但還有一個更大的理由,林必舉沒說。
另一個理由就是,文官們不愿意看到武人的地位超然。
要知道,苦力代耕之策,只有軍中將士可以享受。文官可沒有資格。代耕的苦力,其實就是軍人的軍奴,使得軍人一躍變成小貴族,文官階層怎么會愿意?
這不是林必舉個人的私心,而是整個文官階層的私心。
崔秀寧很是感概。難怪李洛說文官一定要壓制,不然很快就會騎到武人頭上。果然如此啊,唐國建立才多久?文官們就開始有團體私心了。
難道他們不知道,如今武力有多么重要么?當然知道。但他們認為,唐國武人的待遇已經很好了,沒必要拔到這個高度。武人待遇太高,于國于民于君,都不是好事啊。
崔秀寧雖然心里不滿,卻也沒有只斥其非,這不是林必舉個人的問題。換了是張必舉王必舉,也會這么干。國卿廨的五位卿士,有三位是文官,三人聯合,已經能通過打壓武人的條陳了。好在條陳還需要她批準。
第一次,崔秀寧感到治國的艱難。所謂制衡之道,說起來大道理誰都懂,可要操作起來絕非易事。
“林卿,此事易爾。軍屬的田地,全部集中在一起,遠離其家屬。那么,日國田奴也沒有機會接觸到軍屬了。軍士一旦退役,就換田。如此一來,就能兩全其美。”崔秀寧笑吟吟的說道。
什么?
林必舉等文官心里也有點發苦。田奴代耕之策,還是要執行了啊。唉,長此以往,只怕唐國將來武重文輕啊。
但是他根本不敢反對崔秀寧,只得趕緊說道:“夫人高明,是臣計短了,正該如此。”
崔秀寧想了想,覺得還是敲打一下文官們,免得讓他們以為自己一個女人好糊弄。
“如今這眼下啊,唐國要靠將士保衛。以后呢,唐國要靠將士打天下。再以后,還要靠將士守天下。將士們拋頭顱灑熱血,精忠報國,乃國之柱石,厚待一些才是道理。”崔秀寧鏗鏘有力的說道。
武人們這么偉大的么?林必舉等文官們心中有些不以為然,卻不敢反駁,只能老實聽著。
而楊序等武將聽了卻很是感動。主公和夫人如此看重將士,我等更要努力才是。
崔秀寧繼續說道:“諸位千萬別忘記亡宋的教訓,殷鑒不遠,赫赫在目。我一介女流尚且明白,諸位難道不知么?為公而私,私而不私。為私而公,公而不公。”
林必舉等人聽到這些,心中惴惴不安,他們哪里還不知道夫人察覺了他們的私心?想不到夫人如此年輕的女子,竟也這般精明啊。
崔秀寧并未怪罪他們,誰無私心?是人就有私心。關鍵在于,上位者要洞察臣下的私心所在,如何規避私心帶來的危害。
崔秀寧忽然問林必舉:“林卿是上卿,乃唐國宰相,可為何只是五品?”
林必舉知道崔秀寧的意思了,順著她的話回答:“因為我唐國只是海東一隅,小國寡民。所以即便是宰相,也只是五品。”
崔秀寧笑道:“區區侯國,即便宰相也才五品。堂堂大國,小小知府都是四品。所以,諸位要想做一品二品的大員,只能開疆拓土,讓小小唐國,變成煌煌大唐。這可開疆拓土,靠的不還是將士么?”
“夫人教誨的是,微臣慚愧。”林必舉很是汗顏的說道。
龔侃和崔牧這兩位卿士也出列說道:“微臣慚愧。”
楊序等武將也紛紛出列道:“微臣慚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