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李洛連夜就率領所部八千人馬北歸,六月十二日,再次來到對馬島。 此時的對馬島已經成為一個鬼蜮,被元軍屠殺的日人尸體,都無人掩埋。李洛只能在背風的偏僻海岸扎營,不敢深入島上,以免軍隊沾到“尸氣”生病。 算起來,他在對馬島要等候一個多月。這么長時間當然不能閑著,于是,他干脆一邊在對馬島訓練登陸作戰,一邊令人砍伐樹木,建造攻城器械。 李洛還很卑鄙的做了一件事。他派遣一個江華水師的高麗軍官,回高麗合浦送信,讓高麗再準備兩萬石軍糧,五千副盔甲,五千張弓,五千桿長槍,五千柄直刀,十萬支羽箭,送到對馬島,以做儲備之用。 看起來李洛膽子是大的沒邊了,竟敢代表東征軍將帥,擅自要求后方補充軍需。 可他并不是蠻干,而是知道后期東征軍全軍覆沒,忻都和金方慶等人狼狽不堪的逃回國,到時沒人關心這件事,甚至沒人發現李洛假借東征軍要了一批補充物資。 就算事后有人提起這事又如何呢?李洛完全可以說是為了“公心”,是上洛公的意思。他也是為了東征,為了大元啊,又不是自己私吞了,對吧? 高麗合浦負責后續糧草物資運輸的官員,本來就有補充物資的任務。只是他們沒有想到,這么快東征軍就派人回來要東西了。 李洛只不過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真沒指望別人答應??墒腔貋淼母啕愜姽賲R報,軍需總管已經答應,但需要時間湊齊,估計需要一個月,才能送到對馬島。 這倒不是高麗官員輕信。而是在他們潛意識里,對馬島本來就應該是軍需中轉站,肯定是要分兵留守的。 占領對馬后儲存一批后備軍需,隨時補充前線,這沒毛病,很正常啊。他們哪里知道,剛愎自用,狂妄自大的忻都,并沒有派人留守對馬? 李洛性格的奸詐,就體現在這里了。他以前賺了上億身家,現在不到兩年就混到四品官位,靠的就是兩招。一招是“借勢”,一招是“哄騙”。 想到一大批軍需要落在自己手里,李洛心里美滋滋,高興的不要不要的。 他很清楚,颶風過后,殘留在鷹島上的十萬元軍,不但指揮官沒了,船沒了,就是物資也損失殆盡,很多人連兵器都喪失了。 要不然,十萬殘軍怎么可能被日軍輕松消滅? 李洛在對馬島做大事,前線的元軍卻在浴血奮戰。 到六月二十,久等江南軍不至的忻都,終于失去了耐心。他命令東路軍不再等候江南軍,而是直接離開1岐島,開進博多灣,攻打九州本島。 而此時的日國九州,已經嚴陣以待。 九州防御總大將、三前兩島守護、鎮西西方奉行、大宰府代權帥少貳經資,已經聚集了五萬精銳大軍,其中光武士御家人,就超過萬人! 而且,還有各地的足輕和武士源源不斷的趕來,其中就有民間大俠般的大武士竹岐季長,以及河野黨的首領河野通有。 九州西岸,從到今津到香歧,日國花費五年時間修筑了一道石墻作為“元寇防壘”,這條“海岸長城”結合海岸地形,將海岸封鎖的鐵桶一般。 “元寇防壘”后面,是全副武裝的五萬日軍。 日國的戰略意圖是,依托“海岸長城”,牢牢守護海岸,不讓元軍登岸,一直讓元軍飄在海上。只要元軍無法登陸,就發揮不了優勢。 與此同時,包括京都的宇多天皇和公卿大臣,以及幕府重臣,都在祈神禱告,祈禱“八百萬神靈”護佑大和,將該死的元寇送入大海。 幕府執政北條時宗下令全體動員備戰。他一方面派遣自己的弟弟北條宗賴主持本州西岸的防御,一邊任命北條實政為鎮西大將軍,主持九州大局。 更重要的是,北條時宗還任命三河守護宇都宮貞綱為援軍總大將,統帥四國、中國、關東三地的六萬騎兵,南下支援九州。 這還沒完,幕府還再次動員六波羅地區和關西地區的兵馬十余萬,作為第二波次的援軍。 整個日國,已經調動了二十多萬精銳! 位于筑前國的大宰府(西都),朱雀大街前的議政廳之內,兼任大宰大貳(西都副留守)的少貳經資,正在主持九州大軍議。 大宰府是日國西都,地位僅次于京都和奈良。大宰府議政廳,就是九州最高長官大宰權帥的官署。 法律上真正的西都留守是大宰帥,但一般由遠在京都的親王遙領,所以大宰權帥(代理大宰帥)才是實際上的西都留守。 可鐮倉幕府建立以來,大宰權帥也逐漸成為虛職,變成由幕府重臣遙領。事實上的西都留守,又變成了大宰大貳(副權帥)。 所以,兼任大宰大貳的少貳經資,也就是目前的西都留守。在鎮西大將軍北條實政到達之前,他就是整個九州的最高軍政長官。 而且,根據日國不成文的規矩,就算鎮西大將軍北條實政來了,也只是名義上的最高首腦,實際最高指揮官仍然是少貳經資。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