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衛青! 此人正是西漢最著名的將領之一——衛青,衛仲卿! 漢武帝茂陵中最大的一座重臣陪葬墓,便是衛青的陵墓。 后世這座陵墓的遺址前面立有一塊石碑,石碑上便書有“漢大將軍大司馬長平侯衛公青墓”十四個大字。 不過據吳良所知,這塊石碑其實是清朝時立下的,立碑者乃是《資治通鑒》的作者畢沅。 而在這之前,衛青的陵墓,以及整個漢武帝茂陵都遭受到了極為嚴重的破壞,早已十不存一。 如此一直到新天朝成立之后,茂陵正式被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僅剩下的遺址與少量文物才被修復并保存了下來。 所以。 這塊破損的玉板難道是西漢名將衛青的遺物? 可這到底是什么東西呢? 吳良凝視著那塊玉板,腦中迅速搜羅著相似造型的玉器。 據他所知,天朝的絕大多數玉器都屬于裝飾品,哪怕酒具亦是如此,上面或多或少都要刻上一些裝飾性的花紋使其看起來更加美觀更加名貴,就算沒有裝飾性花紋,亦要琢磨成為某一種造型,比如玉鐲之類,極少有這種平滑方正的玉板造型,更是極少有人在玉器上刻下自己的名號,這在古代非但會影響玉器的美觀,還會直接影響到玉器的價值。 在這個認知基礎上,再結合衛青的身份…… “難不成是笏板?” 吳良很快便聯想到了一樣東西。 所謂“笏板”,乃是天朝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攜帶的工具。 這種東西早在先秦時期便已經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以前,那時候還沒有便與書寫的紙張,因此文武大臣在朝見君王的時候,便要隨身攜帶一塊板子,不但可以將君王的旨意記錄下來,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也就是說,“笏板”的功用等同于后世的筆記本。 正所謂“笏,忽也,備忽忘也”,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 而最開始出現的“笏板”,其實都是竹木材質的,那時的“笏板”是真的為記錄事物而存在,乃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工具。 但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多,越來越便捷的記錄工具出現。 “笏板”便逐漸失去了原本的功用,只是這種宮廷禮儀依舊流傳了下來,逐漸變成了一種代表地位與官職的禮節性物品。 于是“笏板”的材質也在發生著變化。 玉器、象牙之類名貴的材料都成了制作“笏板”的材料,而歷朝歷代也對“笏板”的使用進行了相應的規定,比如幾品以上官職才能使用什么材質的“笏板”,不同品階的官職使用的“笏板”應該是怎樣的規格,等等等等。 如此一直到了清朝,“笏板”才不再出現在朝堂之上。 原因是滿族人喜歡騎馬,最開始的時候文武官員都是騎馬上朝,連轎子都很少坐,如此雙手既要拿鞭子又要牽韁繩,實在空不出手來拿“笏板”,于是就棄之不用了。 而以衛青當時到達的官職官階。 放在后世最起碼也是部長級的官員,甚至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亦不為過,使用名貴的玉質笏板自是再合理不過的事情。 “所以這難道就是衛青使用過的笏板?” 吳良繼續使用“金剛傘”在那一堆“九竅玉”中劃拉,希望能夠找到這塊玉板缺失的部分,如此拼湊起來便能夠做出最為準確的判斷。 因為據他所知,漢朝的《禮記》中曾記載過當時的“笏板”規格:“笏長2尺6寸,中寬3寸。” 漢朝的尺寸要比后世短上一些。 不過這并不影響吳良做出判斷,他找到的這塊玉板寬正是3寸左右,只是因為已經發生了斷裂,導致沒有辦法衡量具體的長度。 可惜。 吳良幾乎翻遍了每一塊“九竅玉”,確保自己不曾有任何疏漏,卻依舊沒有發現缺失部分的玉板。 吳良自是有些失望。 倘若能夠找到缺失的部分,吳良一定會好生收起,回去之后再想辦法將其粘合起來珍藏,在他眼中,這玩意兒哪怕發生了破損,價值也絕對超過了那些沒有文字的精美玉器。 失望之余,吳良又開始推演這塊玉板與那些“九竅玉”的來源。 傳說可能是卸嶺力士傳人的呂布?!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