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些懸棺果然是人力所為。 而這些棺材上還帶了些許回填墓穴所用的夯土的痕跡。 將這兩者結合在一起細細思索,吳良已經隱約得出了一個令人疑惑的推論:難道是有人將已經入土的棺材挖了出來,然后又特意遷移到此處搞成了懸棺葬? 對于這個推論,吳良并不是十分自信。 因為他實在無法理解這種做法。 需知入土為安是天朝從古到今的主流喪葬習俗,若是沒有極為特殊的因素,是很少會進行遷墳之舉的,而且就算是真要遷墳,此前進行了土葬的人,也應該很難接受懸棺葬這種不太主流的墓葬形式。 就好像哪怕是推行火葬的后世,依舊有相當一部分老人依舊堅持土葬,無論如何都不肯接受火葬是一個道理。 人的思想與習俗,往往是最難改變的。 除此之外,吳良還得出一個相對比較可靠的結論: 倘若這口棺材里面確實葬了尸首的話,那么棺材的主人社會地位恐怕不會太高。 因為如果是地位比較高有資格修建陵墓的死者,棺材通常都不會直接與夯土接觸,至少吳良此前發掘了那么多大型陵墓,還從未見到有人的棺材直接埋在土里,那些人的棺材無一不是擺放在極為寬敞的墓室之中。 況且就算是直接埋在土中,按照天朝很早就流傳下來的習俗,社會地位較高之人的棺材外面也還有數層棺槨,照樣不會直接與夯土層接觸。 因此照樣不會在棺材的木料縫隙中留下夯土的痕跡。 帶著這樣的想法。 吳良繼續對身下的這口棺材進行探查。 事到如今,僅從從外部結構上,他已經無法找到更多有價值的東西,只能開棺來確定棺內死者的身份,并通過里面的陪葬物品來推斷死者所處的年代。 這樣得出來的結論,要比僅僅只是通過棺材縫隙里面的一丁點土灰進行推斷準確的多。 這口棺材已經飽經風雨。 不只是棺材外層的木質腐朽不堪,就連用來封棺的銅釘亦是氧化嚴重。 此刻銅釘露在外面的釘帽上已經結出了一層凹凸不平的氧化層,并且隨著部分氧化層的自然脫落,原本釘帽的大小與銅釘的堅固程度也已經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 也是因此。 吳良只是由“蠶神寶絲”吊著移動到棺材側面,踩住插入崖壁之內用來支撐棺材的圓木,而后將工兵鏟插入棺蓋與棺材的縫隙之中用力一撬。 木料與銅釘相接的地方便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破損,棺蓋自是被他輕而易舉的敲開了一條縫隙。 縫隙之中立刻用處一股腐朽的氣息。 雖然這氣息很不好聞,但因為日積月累之下棺材本身便已經不再是密封狀態,倒也沒有太過濃烈。 慢慢將棺蓋推起來一半,陽光灑入棺材之內。 吳良總算看清了棺材里面的情況。 這里面確實有一具人的尸骨。 只不過因為保存環境與年代的關系,尸骨已經完全變成了又干又脆的枯骨,甚至就連這具枯骨也已經不再完整,除了一些相對比較粗壯又或是密度較大的主體骨骼保存了下來,已經有相當一部比較細小一些的骨骼不復存在。 另外。 這里面的尸骨還非常凌亂,并未按照人體的形狀進行排列。 若非看到那顆還算是完整的骷髏人頭,吳良還真不敢斷定這里面的枯骨就是一個人的尸首。 這說明眼前的這口棺材確實經受過比較粗暴的搬運,并且還是在死者的肉體組織已經腐爛嚴重,又或是已經完全腐爛消失后進行的搬運,否則這些尸骨斷然不可能呈現出這樣的凌亂狀態。 除此之外。 吳良還在棺材里面看到了一些早已面目全非的麻布碎片與竹席碎片、幾塊破碎的只剩下殘片的弧形陶片、還有數十個同樣氧化嚴重的橢圓形小銅片。 這些東西亦是十分雜亂的散落在棺材一角,與那些凌亂的枯骨混雜在一起。 這個情況也充分證實了吳良的猜測,若非經受過比較粗暴的搬運,這些東西定然不會滑落到棺材一角,最起碼也應該有一定的擺放規律,這才符合天朝古代的喪葬習俗,否則也太不拿死者當回事了。 那些破碎的麻布碎片,很有可能就是死者的殮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