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不用于吉提醒,吳良也已經看到了對面懸崖上的震撼畫面。 只見那除了飛鳥,幾乎不可能有活物活動的直上直下的崖壁之上,竟存放著……吳良目測最起碼也得有上百具長方形的木質棺材。 這些棺材懸空擺放在懸崖上,一側與巖壁緊密貼在一起,下部則有兩到三根一端插入巖壁中的圓木進行支撐,看起來結構非常簡易,一副搖搖欲墜的樣子。 但通過棺材上那些已經眼中老化與腐朽的木質可以看出,這些棺材已經存在了許多年,比想象中的要穩固的多。 這些都是懸棺! 據吳良所知,后世考古界也發現了許多處懸棺墓葬群,其中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這些墓葬群大多處于南方,不過也有一部分發現于北方,可謂分布十分廣泛。 至于于吉這種所謂“地仙之宅”的說法。 考古界發現的最早的文獻記載乃是在南北朝時期,時人顧野王在看到武夷山的懸棺墓葬群時寫道:“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 故而后世考古界才有了“地仙之宅”的說法,特指懸棺。 也是因此,這個詞從于吉口中說出來,倒是令吳良心中有些驚奇。 顧野王是魏晉之后的南北朝人士,距離如今的東漢末年至少也是三百多年之后的人,后世考古界公認“地仙之宅”這種說法乃是顧野王首創,但卻被于吉在幾乎相同的場景之中說了出來…… 那么這是不是說,關于懸棺這“地仙之宅”的說法其實早就已經存在,只不過后世并沒有發現更早的相關文獻而已。 至于這些懸棺,吳良倒沒有太過驚訝。 后世便發現了不少春秋戰國時期的懸棺墓葬群,而魯班乃是春秋末戰國初的人物,在他的陵墓處出現懸棺群,倒也并不算跳出了吳良的考古認知,總歸還是在比較容易接受的范圍之內。 不過他倒覺得有必要重新考究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習俗。 雖說天朝從古到今都以土葬作為主流的墓葬形式,但懸棺墓葬群在天朝南北也都有發現,而且春秋戰國時期的也是不少,這就很值得深究。 而且懸棺葬受地形與古時的科技影響,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工程量一定不小,耗費的人力物力亦是可以預見,絕非普通的土葬能夠比擬,也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造的起的,可后世卻發現了許多處修建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懸棺墓葬群。 這是不是可以從側面推斷。 懸棺葬也曾在春秋戰國時期風靡過一段時間,而且是比較受貴族歡迎的那種歡迎,只不過受到人力物力的限制,才沒有普及下去? 帶著這樣的想法,吳良并沒有將自己知道的情況說出來,而是扭頭看向于吉追問道:“老先生,這地仙之宅究竟是何意?” “公子請看這些棺材,它們高高懸于峭壁之上,公子以為是誰將這些動輒數百斤的棺材搬上去的?” 于吉笑了笑,不答反問道。 “……” 吳良佯裝不知,搖了搖頭。 后世要做到這種事簡直不要太簡單,不過若是放到春秋戰國時期,又或是如今的東漢末年,還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個時間段,考古界發現的文獻中還并未找到與絞車、滑輪相關的提舉技術。 事實上,吳良在東漢末年待了這么長時間,也并未在生活中見到與這類技術有關聯的事物。 當然,并不是說沒有這種技術,這種懸棺葬就沒有辦法進行了。 如果動用的人數夠多,僅憑繩索與蠻力,吳良覺得應該也是有機會完成懸棺葬的,只是穩定性與危險系數恐怕要高出不少,一不小心非但勞工會喪命,墓主人也要隨棺材一同落下百丈深淵,如果下面是這樣一條河,棺材與尸首能不能找回來還要另說。 不過同時。 吳良又想到了另外一樣與魯班息息相關的事物——機封! 這玩意兒雖然在史書中只記載了寥寥數筆,后世根本就沒有根據史書記載復原的可能,但通過描述可以的看得出,這起碼也是一種半自動的下葬機械,若是這樣的機械,便肯定會涉及到“提舉”技術,這樣才能夠將棺材提起來,再放置到合適的地方。 而且有關“機封”的記載中提到:魯班設計出“機封”,可以用機械的方法下葬季康子之母,其技巧令人信服,但當時盛行厚葬,這種方法未被采納。 這段描述,若是不細想倒不會覺得有什么問題。 但若是細想…… “機械的方法”貌似與“厚葬”并不沖突,想要厚葬多陪葬一些殉葬品不就是了? 除非魯班的“機封”根本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土葬,而是一種不符合主流的下葬方式,如此才會不被采納。 難道“厚葬”便一定要用鐵鍬一鍬一鍬挖出墓坑,再一鍬一鍬埋土才算? 用上挖掘機挖出一個又大又圓的墓坑就不叫“厚葬”了么? 是不是這個理? 若去這么想的話,魯班的“機封”很可能推行的其實是另外一種有別于土葬的下葬方式,比如……眼前的懸棺葬,這種下葬方式就很需要機械助力,完成“提舉”工作。 當然。 這依舊只是吳良的推測,不能作數。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