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諸葛玄回憶了一下,說道,“那時我已是六神無主,再加上隨身攜帶的火油又十分有限,火把也不敢點了,只能用麻繩與油罐做了一個簡易小油燈節(jié)省使用,而那油燈的光亮自是實在有限,能看清路不撞在墻上已是奢求,實在無暇顧及這些細枝末節(jié)。” “好吧。” 吳良點了點頭。 雖然沒有從諸葛玄口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但這番話還是令吳良捕捉到了另外一個小細節(jié)——光亮! 小油燈的光亮確實比較昏暗,尤其在這種伸手不見五指的墓道中更是不太夠用。 不過就算是火把,能夠照亮的范圍與亮度其實也比較有限。 據(jù)吳良所知,后世似乎有人做過類似的試驗,若是在照明條件十分有限的情況下設置一些比較細微而又循序漸進、延綿不絕的臺階或是斜坡,便有可能制造出一個能夠欺騙人類感官的閉環(huán)陷阱,使人感覺永遠在“上行”或是“下行”,其實從始至終只是在一個并不算長的閉環(huán)中行走,永遠都無法走到盡頭。 這便是傳說中大名鼎鼎的“懸魂梯”。 可惜吳良暫時還沒有進入陵墓,不曾看到陵墓內(nèi)的墓道情況,所以也不能貿(mào)然做出判斷,只是先將這個小細節(jié)記在了心里。 不過,與諸葛玄相比起來,吳良在這方面有著很大的優(yōu)勢。 這優(yōu)勢便來源于“隨侯珠”,“隨侯珠”的亮度與照明范圍絕非火把與油燈可比,并且完全不用在意燃料的問題,這可是真正的寶物…… 事到如今。 吳良覺得從諸葛玄身上已經(jīng)不可能再得到更多有價值的東西,轉而又看向了一臉懵懂的諸葛亮,忽然開口問了一個在眾人聽來極為突兀的問題:“諸葛賢弟,你可曾聽說過‘八陣圖’?” “有才哥哥,你在與我說話?” 諸葛亮也是微微一愣,指著自己的鼻子問道。 “不錯,賢弟可曾聽說過‘八陣圖’?” 吳良放慢了語速,一字一頓的問道。 “八陣……圖?” 諸葛亮更是一臉疑惑,顯然根本就聽不明白吳良說的到底是個什么東西。 而且不只是他,旁邊的其他人也是同樣露出了疑惑的表情。 他們一來是不明白吳良忽然向諸葛亮這個小屁孩詢問這樣一個奇怪的問題,二來才是不明白吳良口中的“八陣圖”究竟是個什么東西。 “沒聽過就算了……” 吳良卻并未進行更多的解釋,只是假裝漫不經(jīng)心的笑了笑……諸葛亮的反應,便是他想要得的答案。 “八陣圖”其實也是吳良對于墓中“陣法”的一個主要懷疑方向。 這玩意兒無論是在后世發(fā)現(xiàn)的正史史書中,還是在許多頗有歷史淵源的文學作品中,都幾乎快成了諸葛亮的代名詞。 不過正史史書中只是很籠統(tǒng)的提到了諸葛亮曾“推演丘法,作八陣圖,咸得其要云”,并未記載“八陣圖”的具體效果。 甚至唐朝著名詩人杜甫還為此作了一首叫做《八陣圖》的詩: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這首詩說的便是諸葛亮與“八陣圖”的故事,由此可見諸葛亮與“八陣圖”對后世影響之深遠。 雖然詩中依舊沒有描述出“八陣圖”的具體效果,但也從另一個角度映射出了它的強大之處。 后來再到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羅貫中又在《三國演義》中提到了“八陣圖”。 《三國演義》中寫到諸葛亮曾在入川時使用石頭布下“八陣圖”奇陣,三國名將陸遜為追擊劉備率軍進入查探,結果險些困死于陣中,最后還是在諸葛亮的岳父幫助下才走出“八陣圖”……這段廣為后世所知的劇情無疑又給“八陣圖”蒙上一層懸疑的面紗。 且不說《三國演義》中有沒有為了劇情需要杜撰的成分。 光是各個年代的史書或是文學作品中都提到了此事,便足以證明“八陣圖”是真實存在過的,并且與諸葛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還在歷史上發(fā)揮過極為亮眼的效果,因此才能被后人世代相傳。 而現(xiàn)在的諸葛亮,卻對“八陣圖”一無所知。 不僅如此,此前吳良還特意確認過,諸葛亮對“木牛流馬”也是同樣的一無所知。 這說明什么? 這說明諸葛亮之后定是有了什么令人羨慕又不為人知的奇遇,才能夠搞出那么多連他自己都沒聽說過的稀奇玩意兒,成為流芳百世的蜀漢名相。 那么,諸葛亮從現(xiàn)在開始到27歲出山,之間到底遇到了什么奇遇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