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甚至西漢年間,還有西域小國向大漢朝廷進貢過“火浣布”。 不過那次進貢的火浣布很快就不知去向,以至于到了魏晉初期,曹丕還在自己所著的《典論》中公開表示火浣布根本就不存在,只是一些人以訛傳訛的產物罷了。 而據吳良所知,這玩意兒確實是真實存在的,并且在后世已經變成了一種極為常見的工業材料。 它的學名叫做“石棉布”。 石棉布采用一種叫做石棉纖維的天然礦物質纖維制作而成,不但具有不燃性,灼燒可以去除布上污垢,同時還兼具防腐、耐酸、耐堿的特性。 這些特性,使得石棉布在后世擁有極為廣泛的用途。 但像《山海經》中說的那樣,將其當做日常衣物來穿,卻是極為少見的事情。 最多也只是將其制作成為特定情況下才會使用的消防防火服使用,并且還不能純粹使用石棉布,尚需進行一系列的特殊工藝。 只因石棉纖維本身就對身體有害。 在開采、生產以及制作的過程中它會產生許多粉塵,這種粉塵很容易引發皮膚癌與肺癌。 除此之外,石棉纖維本身纖細脆硬,是一種非常容易折斷的纖維,就算經過處理也依舊改變不了這種特質,人類的皮膚又非常脆弱,若是穿上石棉纖維制作而成的衣物,便會有許多細小的纖維刺入皮膚,并且折斷留在里面…… 吳良小的時候便有淘氣拿“石棉瓦”當玩具的悲慘經歷。 當時玩的時候沒覺得有什么,但等回家之后全身上下只要是接觸過“石棉瓦”的皮膚又痛又癢甚至腫起來的時候,他才知道自己錯了,那酸爽……不提也罷。 “火浣布”就是“石棉布”這種說法。 其實并非吳良自己的推斷,而是經過了從古到今許多代人的驗證。 早在元代的時候,天朝在石棉纖維的開采、石棉布的織制和清潔方面已具有相當高的技術水平。 并且國外的《馬可波羅行紀》中,也提到了“火浣布”的由來。 說是在西域沙漠的邊緣,地處西北方和北方之間,面積有十六天的行程,此地境內有許多繁華的城鎮村郭,在這些城鎮村郭北面有一座山,山中蘊含著一種神奇的礦脈,當地人用這種礦來煉制“火鼠”,這種“火鼠”是當地人的叫法,并不是像我們所認為的那樣是一種動物,而是開采自地下的一種東西。 破案了! 這可能才是《山海經》有關“火浣布”中“大火鼠”說法的由來。 雖然確實有以訛傳訛的成分,但不可否認,火浣布是真實存在的,就是用礦物纖維編織而成,也就是我們后世常見的“石棉布”。 現在想想。 海昏侯劉賀好歹也是做了27天皇帝的人,能夠將西域小國進貢給大漢朝廷的“火浣布”占為己有,也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 如此才導致“火浣布”在天朝消失了幾百年? 以至于未來的魏文帝曹丕都認為“火浣布”根本就不存在,只是一種以訛傳訛的產物? “emmm……收了。” 想著這些,吳良立刻決定將“火浣布”取走,以備不時之需。 用它來制作日常穿著的衣物肯定是不可能的,那無異于給自己上刑,他又沒有m傾向。 不過以后盜墓的時候難免會遇到一些極端環境,尤其遭遇烈火的時候,倒也可以暫時將火浣布披在身上抵擋一番。 或者,還可以當防火材料制作一些比較實用的小工具,給自己與瓬人軍使用。 至于海昏侯劉賀,他和整個海昏侯墓很快就要與水進行親密接觸,自是完全用不上這種防火材料,沒必要給他留下。 主要是以吳良的能力,雖然很清楚“火浣布”應該怎么制作,并且這時的工藝也能夠實現,但在沒有找到礦脈的情況下,也算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反正短時間內是不可能做得出來…… …… 將那幾部古籍與火浣布收拾好后,再命人將海昏侯劉賀的棺槨重新蓋好。 又囑咐典韋與楊萬里繼續監督搬運黃金,吳良就率先返回了山上的營帳,除了等到搬運結束之后對海昏侯墓進行回填,并根據實際情況設置一些小小的防盜措施,這里基本已經沒他什么事了。 這次大老遠跑來發掘海昏侯墓,收益也是頗為可觀。 那批黃金與蟲蠟就不說了,對他自己而言更有價值的反而是后世已經徹底失傳的《齊史》與《論語·知道篇》。 還有三足鱉、失魂香、回魂香、火浣布…… 哦對了,還有“妖道”于吉。 這個家伙雖然別的不行,但堪輿之術還是有那么點玄乎的。 甚至這次“靈湖吸魂”事件的出現,吳良都有點懷疑與于吉所說的“八煞黃泉”確實有那么點關聯。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