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孟懷謹手里的刀是拔自他人,如今將刀歸還,激動得那人手腳都在顫。 “大人——” “你們跟本官來天津衛,本官自要盡力保你們。還愣著做什么,將這三顆賊首裝好,快馬送回京城,本官要將今日之事上報御前,賊首三顆,便是證據!” 大理寺的寺正心中一喜。 化被動為主動,的確可以搶占先機。 引發衛所兵士嘩變是大罪,可換個角度說,孟少卿以斬殺三個武官為代價,壓下了衛所兵士的嘩變,也是大功一件??! 無旨殺官,肯定要被朝臣攻訐,不知能不能功過相抵,讓少卿大人免于被問罪? 這當頭,就要看皇帝對少卿大人有幾分信任了……由誰回京面圣也很重要,寺正上前兩步,主動請纓:“大人,下官愿帶著三具尸首回京,替大人去御前分辯!” 孟懷謹對寺正也展現出了信任,同意了寺正的請求。 “本官就將此事托付給凌寺正了!” 三顆頭顱被簡單處理后,裝在了木匣中,由凌寺正快馬帶回京城。 孟懷謹送凌寺正出發前,又交給凌寺正一個油紙包,再三叮囑凌寺正在路上要保重:“煽動衛所兵士嘩變的人,一定會試圖阻止你回京,你要萬分小心!” “下官定不負大人的托付!” 凌寺正也豁出去了。 少卿大人一個人把殺官的罪名擔下了,讓大家在兵士嘩變中沒有任何損傷活了下來,凌寺正也知道帶著頭顱回京必有危險,可那又如何? 說得狹隘些,是仕途經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愿冒風險,那就只好看著他人升官。 說得無私些,大理寺的官員都懼怕宵小,那也不配身上的這身官服了! 凌寺正帶著三顆頭顱和二十多護衛隊伍回京了。 凌寺正在孟懷謹的建議下,放棄了走水路,選擇陸路回京。一路快馬而行,除了在驛站換馬,都不敢歇息,也不去碰來路不明的水源和食物,堅持到通州驛站都沒遇到什么麻煩。 凌寺正想著回京在即,更不敢放松警惕。 可百般提防,在通州驛站給換馬時,他們仍是中招了。 驛站準備的馬,不知怎么回事,口吐白沫,集體拉肚子站不起來,而凌寺正等人騎來的馬,又體力消耗過頭,沒有幾個時辰的休息,無法恢復精力繼續騎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