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以前俞三是官宦子弟,現(xiàn)在放棄科考加入錦衣衛(wèi),在許多人眼里是自甘墮落。 若不是有駱竣撐腰,俞三這個錦衣衛(wèi)百戶真入不了別人的眼。 崔彥沒趁機嘲笑他這點,俞三也比較意外。 不過還沒說到正題,俞三就瞧見了自己七叔,和崔彥的談話戛然而止。 現(xiàn)在被程卿一提,俞三才想起來。 等等,那小爺豈不是被姓崔的白白嘲諷一頓,還什么好處都沒撈到? 俞三頓時顧不上傷感,立刻要找崔彥算賬,程卿叫住他,“你先別跑,我告訴你也是一樣的。” 俞三幽怨。 那之前又為什么讓他去找崔彥詢問? 算了,小爺不是那等小肚雞腸的人,俞三下巴輕輕一點,“你說呀,我聽著呢。” “臨清城依托水運而興,誰有碼頭,誰就有話語權(quán)。臨清城原有的碼頭擁擠不堪,遇到運糧旺季時,商船、民船都要給漕船讓道,長此以往耽誤了多少生意,魯會長等富商大紳修了新的碼頭,收取船只停泊費只是小錢,你想想他們可以在新碼頭修多少商鋪,只要碼頭一天有船停靠,那些商鋪都是下金蛋的雞……” 甚至連商鋪也是小頭。 在臨清商人們自己修的碼頭上,自然由他們說了算。 比如魯會長等人想包攬茶葉生意,他們能讓外地的茶商都進不了臨清。 一個碼頭,把臨清商會和沒有入商會的臨清富商大紳們都綁在了一起,外地的商人要從臨清河段借道通行,都要守魯會長等人定下的規(guī)矩。 這種話語權(quán),可太重要了,不是虛無縹緲的體面,是切切實實的利益,別說江知州要求修筑碼頭的工人優(yōu)先雇傭流民,還要比市價貴一半的工價,就算江知州要求一倍、兩倍的工價,魯會長都會同意! 俞三聽懂了,然后新的問題也隨之冒了出來:“新的碼頭,讓魯會長那些人可以制定規(guī)矩,外地商人,甚至是臨清本地的小商人,都要按照魯會長他們定下的規(guī)矩辦事,魯會長他們欺行霸市又該如何?” “俞三你行呀,腦子轉(zhuǎn)得挺快!” 程卿表揚他,俞三后頸的汗毛一根根舒展開來。 自己本來就很聰明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