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不僅僅是金陵城,整個華國,整個世界都為奉軍將士們取得的瘋狂戰績,而徹底震驚。 愛德華·喬治是鷹國太晤士報的戰地記者,華國與倭奴國的這場慘烈大戰,他幾乎是全程跟蹤報道。 戰斗打響之前,愛德華·喬治極度不看好華國的軍事實力。 即便是華國曾經擊敗過大熊國,在小規模空戰之中打敗倭奴國空軍,甚至在第一次邊境沖突之中,成功引誘、圍殲了倭奴國最為精銳的第八師團。 但這一次,華國面對的是裝備優良,戰術素養極高。 關鍵是兵力高達六十萬的倭奴國精銳。 再加上倭奴國海軍的威脅。 華國的二十萬奉軍,基本上是完全處于下風位置。 但無論東線打的如何激烈,張宗卿都不可能抽調鎮守北境防線的姜百里軍團。 一旦動用這二十萬北境防線軍隊,那蠢蠢欲動的大熊國邊境復仇軍隊,必然會直接南下。 在倭奴國與奉軍兩敗俱傷之際,摘下最后的勝利果實。 也就是說,除了鎮守海山關的姜鄧選部五萬精銳。 張宗卿無兵可掉! 而如果他一旦調動這五萬大軍,彈壓華國境內蠢蠢欲動軍閥勢力的底牌,也是徹底丟失。 所以,張宗卿必須以二十萬東線防御士兵,擊敗倭奴國六十萬大軍。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這都似乎是個難以完成的任務。 也正是因此,盡管鷹國與華國處于關系友好的蜜月期,但太晤士日報的戰地記者愛德華·喬治,也是根本不相信華國奉軍能擋住倭奴國六十萬大軍壓境。 為此,愛德華·喬治甚至親自致信給了鷹國內閣。 懇請鷹國首相邱基爾與他的內閣能通過決議,將鷹國強大的軍艦派到遠東地區。 進而牽制倭奴國海軍,為華國對抗倭奴國增加籌碼。 誰能想到,積貧積弱的華國非但擋住了倭奴國的六十萬精銳部隊,而且還一口吞掉了倭奴國一個甲種師團,整整四萬多人! 全部殲滅! 愛德華·喬治作為親身經歷這一場戰爭的戰地記者,他除了“震驚”,找不到其他詞語來形容這場戰役。 華國軍隊的表現,簡直是刷新了他對這個古老帝國軍隊的認知。 強悍無比! 他們絕對是一個不能再輕易招惹的國度。 若是哪個國家不開眼,踐踏了這個國家的主權與尊嚴。 那他們必將付出鐵與血的代價! 眼下的倭奴國,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戰爭還沒有完全結束,但太晤士報的戰地記者愛德華·喬治,已經是被張宗卿深深折服。 他從張宗卿的眼神之中可以看出,全殲倭奴國的第三師團,只不過是奉軍二十萬大軍的開胃菜而已。 至于張宗卿的胃口有多大,就連愛德華·喬治,也不敢有絲毫的猜測。 畢竟在愛德華·喬治的眼中,張宗卿的軍事才能,絕對是可以與科西嘉島出生的天才軍事家——拿破侖有得一拼。 對于張宗卿這個人,愛德華除了佩服、贊嘆,還是佩服與贊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