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最大顧慮-《回到北宋當城管》
第(3/3)頁
在當年秋天,歐陽修參加了國子監的解試,在國子學的廣文館試、國學解試中均獲第一名,成為監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禮部省試中再獲第一,成為省元。由此,名聲大振。
天圣八年(1030年),歐陽修參與由宋仁宗親自主持的殿試在崇政殿舉行,唱十四名,位列二甲進士及第。據歐陽修同鄉時任主考官晏殊后來回憶說,歐陽修未能奪魁,主要是鋒芒過露,眾考官欲挫其銳氣,促其成才。
而那年的殿試,后來既是歐陽修姐夫又是歐陽修妹夫的王拱辰,成為了狀元郎,在才學方面,東京城內讀書人中間都認為,王拱辰不如歐陽修,兩人或許因此心生嫌隙。
中了進士后,歐陽修被授任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后來,他又被召試學士院,授官宣德郎,回京任館閣校勘,參與編修《崇文總目》。
此后,歐陽修復任館閣校勘,編修《崇文總目》,后奉命知諫院。慶歷三年(1043年),也就是而今目下,歐陽修出任右正言、知制誥。
正是因為歐陽修的才學過人,不少皇親國戚和朝中大臣,把自己的女兒送到歐陽修家中讀書,作為勤奮好學的女學生中,包倩倩便是其中翹楚,而經常早退遲早調皮搗蛋者,富康公主趙徽若便首當其沖。
聽完董氏的這個提議,包拯當場既沒有表示贊成,也沒有表示反對,而是說等等看,不著急,等到他們的大女兒包倩倩,到了十八歲也就是明年,再談論倫家也不遲。
倒不是包拯瞧不上王浩,反倒是認為王浩此后必將成器,在仕途上取得的成就超過他都打有可能。
讓包拯擔憂的是,王浩或許早就被曹皇后和苗貴妃惦記上,十有八九會許配給王浩一個公主,一旦王浩成為了駙馬,他和董氏的大女兒包倩倩,無論是先嫁給王浩還是后嫁給王浩,到最后必將會屈就為妾室的。
為人父母,包拯自然是希望他的女兒所嫁之人,能夠成為對方的接發妻子,而且,還必須是正室才行,這是他目前的最大顧慮。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