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自從米國在1983年提出生物計機的概念后,各國都在研究生物計算機。 華夏自然也有,中科院就曾經有院士系統的研究過生物分子電腦以及分子電路概念圖。 杜星宇還特意請老師聯系那名院士,拜讀他的研究材料。 “你就是杜星宇?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南方,某生物科技研究所內,杜星宇見到了這位院士,他叫做耿哲,今年已經七十五歲了。 “耿老,是這樣的,我對您在生物分子電腦和分子電路的研究非常感興趣,所以特意拜托了老師向您學習。”杜星宇知道,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比自己摸索要快的多。 “難得,現在還有對生物計算機感興趣的。”耿哲欣慰的說道,“自從量子計算機高速發展以來,科學界對生物計算機的關注就少了許多。” “有年輕人愿意研究這個方面,我當然是知無不言。”耿哲說道,“不過我那一套,也是十幾年前的東西了,現在米國和德國在這個方面比我當年的研究先進了很多。” 杜星宇一邊等待自己的實驗室落成,一邊跟耿哲在南方的生物科技研究所里學習。 “我設計的分子電路,其實是一種計算機仿生學!”耿哲講述道,“利用生物分子的特性,來產生類似于計算機電路的效果。” “dna(脫氧核糖核酸)的資料儲存及運算能力遠遠超過目前電腦所使用的硅晶片,將生命活動的指令進行編碼的遺傳分子dna和rna里可以儲存比常規存儲芯片多的數據,試管狀的生物計算機中含有大量的遺傳物質片斷,每一個片斷就是一個微型計算工具,因此生物計算機能同時進行數千次甚至上百萬次計算。” “你想要構建生物計算機,首先要掌握有機分子的生理運行原理……其次,你還要對人腦的結構、思維規律要有深入的了解。” 杜星宇一邊點頭,一邊記下。 “這是我以前的研究筆記,這些天我也不斷在研究,加上從國外獲得的一些信息,足夠你琢磨一陣子了。”耿哲交給他一大堆資料。 杜星宇消化這些資料,花費了足足兩個月。 兩個月后,他才告別耿哲。 “耿老師,您的研究對我非常有用,我回去了。”杜星宇告別道,“如果我有最新的發現,一定會及時聯系您的。” “好。”耿哲笑道,“我花了一輩子,也沒有真正實現過一臺哪怕是最簡單的生物計算機。如果你能實現,我這輩子也沒有白做研究!” …… 杜星宇回到北大的時候,他的實驗室基本告成,除了一些特別昂貴的訂制設備還沒有交付以外,已經能夠進行工作了。 于是,北大校區內,掛名為“杜星宇生物實驗室”的國際頂級實驗室正式啟動。 “首先,我得研究出可以儲存信息的蛋白質芯片,并且能夠讓人腦進行接收。”杜星宇已經開始工作。 他在科技模擬器上,開始設計一種“蛋白質微陣列”。 每一種蛋白質代表一種信息,而無數蛋白質組合成微陣列,就是一個信息載體。而這個信息載體,就是記憶芯片! 相當于計算機里的“內存”,可以用來存儲數據。 而想要研究出蛋白質代表的信息以及大腦讀取信息的方式,杜星宇又必須要研究人腦的運作規律。 還好科技模擬器已經在第四維度記錄了人體的所有生理信息,否則杜星宇很難弄清楚其中的機制。 …… 時間又過去一個多月,北大的新學期開始了。 第(1/3)頁